人民网三评“研学游”之一:缺“研”少“学”有点乱
寒酥
暑期来临,随着“8999元6日研学游到底是不是天价”“月入1万元不够孩子研学7天”等话题持续引发热议,“研学热”伴生的价格虚高、货不对板、走马观花等乱象再次浮出水面,屡遭诟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寓教于游自古是备受推崇的教育手段。近年来,脱胎于夏令营、冬令营的研学游逐渐走俏,成为旅游市场快速“起飞”的风口之一。2024年夏研学游持续升温,研学的费用也是水涨船高。有家长坦言:“去年孩子参加的一个为期两周的英国暑期研学营,价格是4万多元,今年同一个机构、同样的课程配置,价格已经涨到了5万多元。”
父母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不计成本送孩子参加研学游在情理之中。但家长的目的是通过购买教育服务,让孩子在竞争中不掉队。作为一种教学新业态,研学产品应是课堂的延伸,其中研是基础,学是目的,游是载体,旨在让学生于游中研有所得、学有所获。而研学游之乱,正是始乱于本末倒置、缺“研”少“学”。
打着北大清华研学的幌子,名校游览变“校门打卡”; 囊括一系列豪华的吃住行安排,全程让学生吃好喝好住好玩好,却少有教育内容……很多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穿衣戴帽”后摇身一变,就成了研学旅游,甚至研学体验内容及相关课程设计都十分模糊,遑论把关研学项目质量。难怪家长纷纷反映,“没什么收获”“很累”“不值”。
研学游之乱,二乱在鱼龙混杂、过度逐利。目前的研学旅行大致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学校组织师生参与,效果相对较好。堪忧的是,大多属于第二种情况,即由旅行社或研学旅游公司设计路线和方略,并组织学生研学旅行。这些机构很多缺乏专业资质、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加上服务标准不统一,收费信息不透明,导致虚假宣传、以次充好、价格乱飞。有人均收费数千元的活动,参观的其实只是免费开放的场馆,所谓研学游,就是变相“割家长韭菜”。
研学游之乱,三乱在隐患重重、风险四伏。研学游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安全保障本应是重中之重,谁想到却成一大“槽点”。2021年,曾有高一学生在参加某沙漠探险项目期间意外身亡,令人意外的是,危险系数如此之高的探险研学,竟未配备随行队医。2023年,有研学团让9龄童趴在路边台子上吃自热米饭;有孩子被要求凌晨2点起床看升旗仪式,看完后躺在广场睡觉……食宿尚如此随意,安全防范被置于何处?
权责不清晰、监管主体不明确,也埋下隐患。研学处于教育、文旅、工商等交叉监管领域,游学机构、代理商、学生间存在委托、教育、管理、旅游等多种关系,一旦发生纠纷,各方如何担责较难界定,消费者维权困难重重。
禁微则易。及时为研学游划清专业资质红线、制定服务流程标准、明确收费边界限制、设置必要保障措施,势在必行!
硕士研究生的“研”字底色亟待增强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发起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学习与发展调查发现,硕士生的课题研究能力还有很大提高空间,硕士生的“研”字底色仍不够鲜明。
硕士研究生科研训练不足、研究能力不强,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第一,创新是衡量研究生素养的核心要求,科研训练不足意味着创新人才培养缺乏基本的环节和条件。第二,硕士研究生科研经历不足,意味着科学研究与硕士生人才培养是相分离的,科教融合的功能没能发挥,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严重不足。第三,硕士学位是通往博士学位的阶梯,硕士生研究能力不强会严重制约博士生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制约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的提高。
硕士研究生科研训练的载体是课题,关键是导师。学生只有在导师的指导下,较为系统地、持续地从事课题研究工作,接受学术训练,产出科研成果,才能够真正成长为具有科研潜力的创新人才。导师要对学术前沿问题开展跟踪研究,努力开拓创新,跟研究生成为一个学术共同体。从国际顶尖人才培养的经验来看,让硕士生尽早进入课题组、实验室,在创造性的科研训练中,不断取得新的进步,有助于形成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互相支撑、互相依托、相得益彰的局面。
从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的经验看,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呈现出“组织化生存”的特点。来自不同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在多样性的课题组当中参与课题研究工作,小的课题组只有几个人,大的课题组则上百人。导师、科研人员、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等共同组成一个课题组,以组织化的形态共同完成各种课题研究。硕士研究生一般从事较为初级的研究工作,但是通过跟导师、科研人员和师兄师姐们的合作,可以在科研过程中充分经历研究性的学习,甚至做出具有创造性的研究工作。
我国硕士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很多大学原来都是纯粹的教学型大学。即便是很多顶尖研究型大学也都是从教学型大学转型而来,甚至有些“双一流”高校还没有完成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型。不少高校的硕士生导师过去都是教学型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非常有限,从事前沿科学研究的经验不足,在硕士点获批后才开始参与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自然无法带领研究生参与高水平的学术研究。20多年来,我国高校科研经费持续高速增长,科技创新工作越来越向高校集聚,这有助于为更多的硕士研究生提供参与科研训练的机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普及化阶段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大众化的特征。到2025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虽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加强调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更加侧重学术研究导向,但这并不意味着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轻易放弃“研”字底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注重行业、职业和应用的同时,也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也就是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会更加注重专业实习实践和挂职,但并不意味着就会忽视课题参与和科研经历。
我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硕士研究生培养应当成为“科研—教学—学习”相互融合的过程,培养单位要不断完善学科专业设置,不断提高导师指导水平,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
(作者系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教育报》2021年08月12日第2版
作者:张端鸿
相关问答
研 的引申意义?“研”的含义是:研[yán]1.细磨(mó),碾。2.深入地探求。研字组词:研究[yánjiū]1.钻研;探索。2.考虑或商讨(意见、问题)。精研[jīngy...
研 和妍各是什么意思?研和妍的读音都是一样的。研指的是反复仔细地分析,琢磨,探求的意思;妍则指的是美好温和,一般女孩子取名好采用。古时研和妍也通用。研和妍的读音都是一样...
硕博是什么意思?硕博是硕士博士连读的意思。在高等学校中有本硕博连读,硕博连读,两种连读的方式,最普遍的是硕博连读,硕博连读是在读的硕士成绩优秀,符合申博条件的报告,优...
研 字的属性?研字是一个动词,表示用石头、砂轮或者擀面杖等工具使物品或者食材变细、变小、变柔软等。这个结论是根据研字的字形和语言含义得出的。在汉字中,研字的组成部...
研 的墨与墨汁有何区别?用来画画研的墨更好。1、材料墨汁的主要原料为炭烟、胶料、添加剂和溶液等,一般经由机械的加工而成。墨锭或者墨块就不一样了。经常听大家说松烟墨、油烟墨...
有姓 研 的吗?这是罕见姓氏。河南的偃师等地都有分布,其来源有二:1.帝舜之后的有研氏.(见《路史》).因为说帝舜他是黄帝的后裔,所以研姓是出自于黄帝.2.羌人有研姓.(见...
研 的墨与墨汁有何区别?感谢朋友的阅读!前段时间我用墨块试过一次,感觉效果不是很好。说一下我的试用感觉:记得小时候用5毛钱的一瓶小墨汁写字,那也是乱涂乱画,感觉挺新鲜的。但...
井 研 的研怎么拼?“研”的拼音是[yán]组词:研读、钻研、研制、研究、调研、研判、研磨、研发、研讨、研习造句:研究甲虫的眼睛已获成功。为此,研制了新的电子管。我不...
研 字表示的哲学具体的?回答如下:研字在哲学上通常是指研究、探究、深入思考。具体来说,哲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对人生意义、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知识论、本体论、形而上学、逻...
说说 研 在汉示中的哲学?研,是指分析事物;字形结构为会意,意为把石头分开,也就是一分为二的意思。由于矛盾的普遍存在,所以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分析事物要一分为二,所谓凡事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