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 正文

食甚是什么意思 道家养生有哪些想法

道家养生有哪些想法

道教的养生方式有哪几种?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是中华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续。道教的最高理想:“长生不死,常欲乐生”,其内涵把长寿、最佳养生之道作为自己的道义。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与神俱,飞升成仙”。其含义把精神修养,形体锻炼,形神合一视为与养生观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体视为“小宇宙”,把自然界视为“大宇宙”,大与小运转要协谐,要顺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违拗。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尽享天年的人伦之乐。

道家养生方式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最上乘者是先秦时代老子倡导的清静无为,中乘者为秦汉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东汉末期的张道陵等。明、清以来,道家的养生学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体、食物等修炼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许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作为道教的精华传习至今。

道家特别强调精神方面的修炼,把“清静无为”、“离境坐忘”作为养神的核心。道家认为,自然界博大无边,欲望又无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物质名利,势必会劳神伤身,损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须“去物欲,简尘事”。

道家所提倡的这种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静无为”,虽是不现实的,但对生活在快节奏、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中的人们,如若在紧张喧闹的现代生活中,有那么片刻的时间,使整个身心回归到自然状态,进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对消减疾病、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恐怕会有裨益的。道家养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炼。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气法,它与现代气功中的调息、吐纳、内视功法、内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认为吸入天地间的四时正气,日、月、星辰的精气,就可以长生。结合呼吸修炼,道家也很讲究形体修炼。其主要内容有按摩、导引、拳术。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经穴,用按压、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于人体;导引、拳术则是引导四肢百骸,做各种屈伸俯仰运动,达到疏通经络、理气止痛的治疗效果。

道教的养生,以长生不老、羽化登仙为最终目标。这种对于长生不老向往的思想,早在老庄著作中就有阐述。在《庄子》的《逍遥游》和《齐物论》等篇中,有关于神仙的描述:“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肤光滑洁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丽婉转得如同少女。不吃五谷,只是吸风饮露。乘着天上的飘浮的云气,驾驭着飞龙,行游在四海之外。《庄子》还说到这些神仙,大火烧着不觉得热,江河冰着不感到冷,雷电飓风打着它也不会惊慌。《战国策·楚策》中有奉献不死之药的故事,尽管它是讽刺楚王、揭露进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们祖先早就在寻求长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奥秘了。

《史记·始皇本纪》和《汉书·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汉武帝热衷于寻求仙药的记载。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携带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长生药。汉武帝时,方士又以炼制黄白药作为获取长生之药的手段。

综观道教的养生方式,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种:

(1)守一之道

守一之道指的是在身心安静的状态中,将意念集中对于“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长生的养生方法。约在东汉时就广泛流行过。魏晋以后,逐渐同存思、吐纳、导引等融合在一起,成为后来内丹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

(2)存思之道

存思之道指的是在高度入静的情况下,将意念存放在体内或体外的某处,以求得到长生。魏晋时广泛流行。有的称体内各部分各有神灵居位,将意念存于体内,称为存神。存神而与神合一,即可登临仙界。有的主张存思中,应以意念内观自身脏腑,就可获得自身脏腑之形象,这就是内观。但值得注意的是,存思类文献,一般有较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

(3)导引之道

导引之道指的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多种人的肢体运动。它与气息调节配合,求得血脉畅通、延年益寿和祛除百病。大约在秦汉时已有流行。其后,导引之法越来越多,并与气息调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后来的内丹修炼的一个内容。

(4)吐纳之道

吐纳之道指的是呼吸调节中,吐出胸中的浊气,吸进新鲜空气,以长生延年。大约在秦汉时已有流行。后来的内丹功法也重视气息,强调在呼吸中获得先天之气以补后天之气。

(5)胎息之道

胎息之道指的是呼吸调节达到一定程度时神气相结,鼻息若有似无,呼吸似在脐部进行,如同胎儿在母腹中一样。大约在秦汉时已有流行。魏晋以后,逐渐同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一起。调节呼吸达到似胎之状,成为后来内丹功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6)服食之道

服食之道指的是通过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药物来求长生成仙。战国时期就已流传,魏晋和唐代两度成为养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对象大致又有两类,即草木药和金石药。草木药的功效在于补救“亏缺”,就是中医家们常说的补养元气,调理五脏,滋养精血,治疗疾病的意思。金石药因为来自天地之间,古人以类附比,认为服金石药即可长存不朽。

(7)外丹之道

外丹之道指的是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炼制不死丹药,以求长生。大约成于西汉时,到唐代达到鼎盛。由于服食丹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评,唐以后即衰微。从历史实际和现代科学的角度审视,矿物烧炼的丹药,对于人的长寿延年是没有意义或者意义极微,有些丹药则是有害的,过量即导致死亡。但是它在道教养生方式的发展史上却是一项有影响的客观存在,并在客观上对于中国古化学史和古医药史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8)内丹之道

内丹之道指的是人体作为炉鼎,以人的精气神作为对象,运转意念,经过一定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成丹,以求长生。内丹与外丹相对。内丹之说约起于南北朝的后期。在外丹术衰微以后,内丹术逐渐成为道教养生主要方法。从元直至明清,道教内丹术内容逐渐丰富,融会贯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导引、吐纳和胎息等种种方法,并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东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侧重。

(9)房中之道

房中之道指的是男女生活节制和谐,还精补脑等房中方法,以求长生。战国时期,房中术已形成。西汉时就有较系统的理论。早期道教并不禁欲,遂将房中术纳入道术之中。后流于淫靡,在南北朝时期被排斥出道术。从现存少量文献看,其中包含的性卫生的内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学意义。

(10)起居之道

起居之道指的是人生活方式和环境要求,包括饮食、言语、作息、穿着、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适应变化,顺乎天时地利,以求健康长生。上述几个方面的养生术是整个道家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养生方法的主干。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一书中高度评价说:

“道教思想中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例子。这种不死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

正因为如此,道教的养生方式就成了世界传统养生方法中不可代替的宝贵财富。

上火、口腔溃汤,反复发作,越清热越麻烦,这是浮火一定要用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自从天气变暖以来,身边人里牙痛、口腔溃疡、唇炎等类似的口腔类疾病越来越多。

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思想,天气变暖了,地下储存的释放出来了,人体的阳气也在生发。

但人体是一个融融贯通的整体,有升也得有降,如果我们的阳气生发过度,收敛不足,相火下降受阻,这样就会在人体上部产生火热之象。

最近我收治了一个老病人,前段时间一不小心摔伤了盆骨,手术后一直吃着活血化瘀的药,由于心情不好,人很烦躁,几乎每个晚上都双眼盼天亮,有一天起床后上颚起了一个大脓疱,张嘴都会牵扯着痛,只能一日三餐吃流食,但是腿脚不便又不能去医院,于是家属找到了我。

脉细数,寸脉亢,尺脉弱,舌尖红,苔薄白,通过综合判断我开出了两副引火汤。

处方:拟方引火汤加减

大熟地、盐巴戟天、天门冬、麦门冬、五味子、茯苓、春砂仁、生石膏、 怀牛膝。

并叮嘱病人亲属备好“蒙脱石散”,如果病人一天拉肚子超过三次的时候就给病人服用下去。

口腔溃疡,即中医的“口疮”,它的病机可为实邪,亦可见虚火,但其本质多是火热上冲于口舌而起,故引火下行 则是治疗的大方向,所以引火汤正是治疗口腔溃疡的特效药。

引火汤解

引火汤最早见于清代陈士铎《辨证录·咽喉痛门》,方中并无天门冬一药,后至清代顾世澄《疡医大全》加入天门冬一药,用治阴虚喉痛。

到了现代李可老中医通过临床使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进一步丰富这个方子。

李可老中医(1930年~2013年),是山西灵石人,李老为救危亡,殚精竭虑,探索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并借鉴后世百家的成功经验,搜集了大量的针灸、救急药方;超常破格用药,独闯新路,在治疗急危重症疑难病上战绩卓著,人称“霹雳大医”,被国医大师邓铁涛赞为“中医的脊梁”。

药物组成:熟地、盐巴戟肉、天门冬、麦门冬各、茯苓、五味子。

现代应用时多加肉桂以实现引火归原。李老的经验里如果病人素体脾胃虚弱的话,熟地用量过大易致滑泄,就会加上姜炭,砂仁(与熟地拌捣)。

这个方子的功效正如方名所言,引火归元,主治龙雷之火 上炎。

什么是龙雷之火?

中医认为五脏皆有阴阳,肾为水脏,但是又寄寓命门之火,同时蕴含着元阴元阳,所以肾是水火之脏,两者平时是平衡相处的,肾阴(肾水)有肾阳的温煦,就不会寒冷,肾阳有肾阴的收敛才不会过亢。

这在《周易》的思想里也有体现,“坎中虚,离中满”,坎卦主火,离卦主水,但是水中有火,阴中有阳,火中有水,阳中有阴,这才能达到平衡状态。

可是,如果一个人肾阴不足了,就好比水池里面的水不足了,那么水池里面的龙,也就是那个肾阳,离卦中的阳,就会无所依托,于是就飞升而上。

由于肝肾同源,肾水既亏,肝失滋荣,肝中所寄雷火,势必随肾中龙火上燔,而成燎原之势,这就叫龙雷之火上炎。

就像开头的病人一样,病人年龄偏大,肾精亏损,又过食活血化瘀之品,活血就会耗血,进一步伤阴,又因为心情抑郁失眠,阴阳气、荣卫气不能相交,所以阴不敛阳,阳气上亢于头面齿龈部,形成痈脓。

所谓急则治其标,故我选用大剂量引火汤两剂,加砂仁顾护胃气,牛膝引火下行,取玉女煎之意,先求病者解除痛苦。

除了上述病证以外,火不归元还有以下表现:

①头面五官赤痛:证见头痛、头量、面赤像喝醉酒了一样、耳鸣像海边潮水、鼻衄、咽痛如火烧、舌尖出血、口舌生疮,齿痛、牙肉浮、目赤、白睛溢血(眼底出血)、心悸暴喘等。

②火热上攻:病人可能会说热势如潮水,或由脚底,或由脐下,上攻头面,或者是手心脚心的发热。

③在下的沉寒:下寒常见膝冷、尿频尿多,口不渴,还见腰背困重、足膝酸软等肾虚之证。

④舌红无苔,脉洪大无根,或细数。

解析

方用熟地为君药,大补其肾水,直接往水池里降一场雨,麦冬、五味子为佐,滋养肺金,金水相生,金为肾之母,不单只给水池里加水,更为水池里引入更多水源,子母同时得到补足,水旺足以制火矣。

又加入巴戟天之温,温肾中之水,让熟地不至于太过寒凉,则水火既济,水趋下,而火已有不得不随之势,更增之茯苓之利导趋向下焦,则水火同趋,共会于肾宫。

巴戟天的使用,好比有琴瑟之和谐矣,引火归元又何须使用肉桂、附子呢?

虽然桂附都是引火归原之圣药,但为什么弃而不用,是因为虚火上炎这种病,是因为水之不足,导致火气沸腾。

如果补水之余仍用大热之药,即使引火于一时,但是无形之中也消耗了津液,所以引火汤不用桂附而用巴戟天,取其能引火而又能补水,就没有了再伤肾水的担心,而肾经薰行于咽喉,咽喉之病宜清不宜温,此巴戟天所以胜桂附也。

▋那怎么判断这个在上的火是不是虚火呢?

李可老中医认为龙雷之火属于脏腑内生的虚火,与六淫外邪实火大不相同。有以下5点,可资鉴别:

1.上盛下虚:双膝独冷,上下温度如常,独膝盖部其冷如冰。

2.火势凶猛:来势暴急跋扈,如迅雷闪电,顷刻生变,外感多渐变,火不归元多突变;

3.季节发病:火势的强弱,随阴阳盛衰之年节律、日节律演变,体现明显天人相应的规律,如冬至阳生则病,春令阳升转重,夏至阴生渐缓,太阳一出来疾病就发作,中午病甚,傍晚病缓,入夜自愈;这也与《黄帝内经》记载的“旦慧昼安,夕佳夜甚”不谋而合。

4.火性上亢:热势轰轰,或由脚底,或由脐下,上攻头面;

5.下元的虚衰:尿多,渴喜热饮,腰酸膝软,畏寒怕冷等肾阳虚之象。

相关问答

甚什么意思 ?

"食则甚"是一个成语,意为饮食上讲究精致,美味可口。这句话一般用于形容人们吃饭时的用餐环境、菜肴的质量、口味和菜品选择等。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

【日食出现日全食时,天文学家称为什么?A.食既B. 食甚 C.日冕】...

[最佳回答]B一次日全食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时期: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食甚是日食和月食的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现象,是日食或月食发展到最大的意思.尚...

日全食中的“初亏、食既、 食甚 、生光、复圆”各代表什么?

在日食中:初亏:月球的影子刚开始和太阳圆面西侧外切,日食正式开始;食既:月球的影子和太阳圆面的东侧内切,太阳开始被完全遮挡;食甚:太阳处于月球影子...在日...

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辞的 意思 ?

(选自《资治通鉴》)参考译文:马援年轻时,因家庭贫困,辞别哥哥马况,准备到边郡一带种田放牧。马况说:“你是大器晚成的人,能工巧匠不把未雕琢的玉石拿...不...

的组词和部首?

甚休、甚至于、甚雨、甚莫、甚般、甚没、甚长、甚是、甚嚣、甚或、甚事、甚意儿、甚或、甚都、甚为、甚至、甚备、甚口部首一意思◎很,...

日既和日 意思 分别 是什么 ?_作业帮

[最佳回答]食既Foodsince日全食或月全食过程中,月亮阴影与太阳圆面或地球阴影与月亮圆面第一次内切时二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也指发生这种位置关系的时刻.食既...

“天狗 日”是怎么回事?有哪些科学原理?

“天狗食日”指的就是日食现象。日食和月食都是比较常见的天文现象,日食是由于月亮挡住了太阳照向地球的光,而月食是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向月球的光,但是古人却并...

的食怎么组词?

组词有食用、食物、食品、食盐、捕食造句33、那只狮子狼吞虎咽的吃那些食物。34、囫囵吞枣地吃食物是个坏习惯。35、传统的端午节食物是粽子,内有馅料,用竹...

爱之的 甚是什么意思 ?

甚的本意是指异常安乐;也指过分,厉害,严重等。一、甚的拼音:shèn,shén二、甚的释义:(1)甚【shèn】1、很,极:甚好。甚快。2、超过:日甚一日。3...二...

)的组词有哪些?

组词:甚至、过甚、甚为、食甚、太甚、甚或、幸甚、甚泰、甚而、甚少、籍甚、疾甚、甚是、是甚甚拼音:shèn释义:1、很,极:甚好。甚快。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