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人改名 正文

氏族志 一本看似平常的《氏族志》,为何改变了初唐的政局?

一本看似平常的《氏族志》,为何改变了初唐的政局?

大唐王朝创业之初,有三股力量是支持李氏得天下的根本,它们是关陇集团、山东集团和江南文士集团,如果没有这三大集团的鼎力相助,李唐将不可能君临天下,但是这三个集团在后来严重影响了李世民的治国方略,甚至让他感到非常恐惧。

先来看关陇集团。他们来源自北魏鲜卑族贵族的军人团体,其中既有胡化的汉人,又有汉化的胡人。原来割据中原的北周和北齐,便是由关陇集团一手操控。如果我们仔细的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隋唐兴替时期,相互杀伐的四方豪杰,以及朝堂之上的著名大将,往往沾亲带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这其中,李世民的曾祖父和曾外祖父都是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以李氏家族为首的关陇集团跟随李世民最久,也最为忠心,他们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建立过赫赫战功,像李神通、李道宗这些贵戚勋旧,无疑都是李世民最放心的部属。

但是,关陇集团的这些人有个致命的弱点,他们都是一帮武夫,上阵杀敌没有人比他们靠得住,但要是说治国之道,这些王公贵戚就两眼一抹黑了。更何况这些人往往居功自傲,动不动就会耍点小脾气。所以对关陇集团,李世民采取的原则是优崇礼敬,让他们分居各地,以监督那些地方官员,但手上没有任何实权。

再来看山东集团。山东集团分为两派,其一是历史悠久、宗族势大的山东士族,其二是野心勃勃、出身寒门的山东豪杰。前者是以百年来所积累的声望门阀自立于世,后者是依靠隋末以来所掌握的武装力量独树一帜。

山东集团的这两股力量一直让李世民有尾大不掉的感觉,而以魏征为代表的山东集团官僚,也正是利用这一点让李世民在政令举措中多有让步。但是,山东集团在李世民打天下的时候,也贡献了不少才具卓异的文武贤臣,因此,对于这支力量,李世民既爱又恨,即小心提防又要刻意笼络。

山东集团这些人在地方有影响力,有武装,一旦有什么异动,必然会成为一股强大的破坏力量,因此为了安抚这些人,李世民不惜一再优容宽待魏征,让他成为自己和山东集团之间的桥梁。不过李世民也作出了一些积极举动,试图利用山东集团内部的矛盾,来瓦解他们的力量,他将那些毫无门第背景的寒士引入政坛,成为暗中与山东集团分庭抗礼的一股政治力量。

最后再来看看江南文士集团。他们同样继承了魏晋以来门阀贵族势力的绪余,在隋朝统一南方后,他们的政治地位大大下降,但是在江南地区仍然有着难以替代的影响力。这些人的特点是无兵无勇,让他们统兵打仗,实非所长,不过他们向来以衣冠正统自居,要是论对礼制典章的钻研,可谓无人能出其右,所以大唐的制度和礼仪的制定,多得依赖他们。

对于江南文士集团,李世民觉得最好对付,因为他们大多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要想笼络他们,只要做到尊敬重视即可,适当的给予一些利益就会让他们安于现状。

说到底,这三个集团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都具备色彩浓厚的门阀特征,在当时无论你官做的再大,只要是门第不好或是出身寒门,都会让人轻视,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大唐的发展,为此李世民必须做出改变。

贞观十二年正月,一部官编的《氏族志》颁行天下,其中共收入了二百九十姓计一千六百五十一家,按照官员品级门第共分为九等,从此以后,用官爵来重新排定门第等级,打破了以往纯粹以声望作为门第凭借的老传统。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变化,朝野中潜在的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转变,皇室和中央官员的威信大大提高,这同开科取士一样,成为了李世民化解、平衡各方掣肘的有力举措。

唐太宗编撰的《氏族志》为什么是士族衰落败亡的里程碑?

在前文《在汉末三国崛起并主导社会的士族门阀是如何衰落败亡的? 》中,本鬼曾提到在汉末三国时期主导社会的士族门阀在南北朝后期走向衰落,到唐朝初年彻底退出政治舞台,失去了主导社会的地位。

在士族门阀衰落乃至退出政治舞台的过程中,唐太宗在贞观年间下令编撰的《氏族志》起到了里程碑意义的作用,给了士族门阀致命一击。那么唐太宗编撰的《氏族志》为什么是士族衰落败亡的里程碑呢?

士族门阀主导控制社会的关键条件之一就是以血缘垄断了选官权,以至于出现了以血缘家世而非现有权势来评判家族等级的标准。比如家中高官很少的崔姓、卢姓都是一等大姓,而李唐皇族却是四等大姓。

正因如此,唐太宗明确下令:《氏族志》评判家族等级的标准不再是血缘家世,而是现有官员爵位等级为标准。这样一来,在朝廷中没有当官和爵位的很多山东大姓的地位大幅下降,崔姓就被降为第三等。

《氏族志》颁布后,山东、江南的士族门阀遭遇重创,只有关陇士族集团幸存。于是山东、江南士族门阀不得不依附于硕果仅存的关陇士族集团,而这些士族原来拥有的社会地位则被崛起的庶族地主占有。

更重要的是,《氏族志》在官方层面上首次将家族地位的评判标准从血缘家世改为现有官爵等级,士族门阀维持地位的最后凭借“谱牒”彻底没用了。关陇士族也是依靠官爵,而不是血缘家世才得以幸存的。

正因为《氏族志》创立了以现有官爵等级为主的家族地位评判标准,所以当因“废王立武”失去了官爵后,关陇士族立刻退出了政治舞台。最终在《氏族志》基础上,武则天颁布了终结士族门阀的《姓氏录》。

相关问答

贞观十二年(638年),《 氏族志 》修成,山东士族崔民干仍被列...

[最佳回答]依据题干材料“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千被降为第三等”可知,等级制度仍然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山东士族受到打击,不能说明否定了门阀观...

改《贞观 氏族志 》为《姓氏录》的皇帝是A.唐太宗B.唐高宗C.武...

[最佳回答]答案C本题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武则天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将武氏列为一等.

唐朝贞观年间有哪些大家 氏族 ?

唐太宗时期序列氏族高低的官修谱牒。一百卷。隋唐之际,山东士族已经沦落,但他们仍矜夸门第。崔、卢、李、郑、王等旧时大族彼此互结婚姻,自矜高贵;如果嫁...

姓氏的来源 - 懂得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

《百家姓》是何编著? - 懂得

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姓源于...

网上能看到始兴范阳卢氏祖谱全谱吗?

卢氏族谱(Lú)姓源出有六:1、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之后裔,齐太公后裔孙高傒而来,以邑为姓。据《元和姓纂》所载:“姜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此居...

刘知几的代表作?

武周长安三年,联合朱敬则修撰《唐书》八十卷。神龙年间,联合徐坚撰写《则天实录》。先天元年(712年),联合家谱学家柳冲等改修《氏族志》,撰成《姓族系录》...

千年名门望族排名?

...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

高士廉以德处世,译文?

高俭,字士廉,是渤海人。高俭年轻时有才识器度,广泛涉猎文史书籍。隋军征讨辽,当时兵部尚书逃奔高丽,高俭因为和他有交往被牵连治罪,贬为朱鸢主簿。他侍奉母...

武则天改《贞观之治》为《姓氏录》的主要目的是?

武则天为抬高武氏一族及宠臣李义府等人的社会地位﹐抑制旧门阀士族及李唐皇族﹐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把武家列入第一等﹐并规定凡五品以上官员皆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