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什么是大同世界?什么是世界大同?到底什么含义?
说到大同世界,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个词的深刻概念,其实早在古代就对大同世界做出诠释,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世人不以贫贱之分,“大同世界”是一种治国理念,也算作一种政治文化,因此,大同世界的意义其实并不完全一致。
文章篇幅有些长,全文阅读完毕大概需要九分钟左右,希望此文对您有所收获!
孔子的"大同世界“思想
在《礼记》“礼运”篇中,记载了孔子这样一段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大概意思是说:“在实行“大道”的时代,天下都是公共的。人们做事都为天下公共利益着想,社会管理一定推举贤德和能干的人来主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定讲求信用,保持和睦友善。
不单是以自己的双亲为双亲,不单是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这样使老年人都能善终,壮年人都能有事干,幼年人都能健康成长,鳏、寡、孤、独和残疾人都能得到抚养;男人都有分内的工作,女人都有如意的归宿。
财物讨厌地把它扔在地上,而不一定收藏到自己家里;力气都恨它不是自己身上使出来的,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为了一己之私搞阴谋诡计和邪恶之事的人没有了市场,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害人的事。所以家家户户门户大开,不用关闭,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孔子讲的大同世界,充满了仁爱为本的理念,人类以极高的素质互惠互利,构建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幸福社会。“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华民族亲如一家情同手足,人与人之间彼此相亲相爱的相处之道,孔子也是世界华人的精神和灵魂的先师。
孔子石像
孔子还特别解释了“大同”的深刻含义,一种不利己的处世态度,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为社会竭尽全力,没有人为己而权谋之计,也没有人因为私心做害别人的事,一种群体社会共同性的高度升华,不得不说一点:这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主体价值观所不具备的,而这一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
马克思的“世界大同”思想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其著作中重新定义了“世界大同”这一理念,以国际社会主义的高度,定义了世界的未来方向和美好的期盼。从理性角度出发,与共产主义相结合,促成一系列的国际共产主义理论。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国际社会应该是人人平等的世界,没有穷富贵贱的阶级之分,任何人都没有压迫和剥削别人的权利,人人应该享受公平的待遇,社会资源应当全人类和平共享,而不是独裁专政包揽,由资本家垄断控制,创建健全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一个完美的国际共同体社会大家庭。
马克思雕像
在马克思著论的年代,仍然是旧封建社会和资本官僚主义严重压迫人权的年代,充斥着奴隶、剥削劳工、压榨人民的情况,社会的矛盾和疾苦甚深,因此马克思的思想也成为了解放全人类的思想。
马克思同样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因为在当时要建立这种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不现实的,所以需要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革命,推翻少数人的利益统治,让全世界多数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人类解放式”的共产主义社会。
孔子与马克思的“不同世界”观
由于孔子和马克思所生存的时代不一, 所处的社会性质也不同,所以他们所产生的思想和对未来社会的向往性质亦是有差异的。虽然孔子和马克思都对美好幸福社会各自展望,提出过相应的实现方法, 但是两者的举措完全不同。
儒家所建构的大同社会里, 不管其描述的生活有多美好, 仍然属于君主形式下的私有制社会。 儒家思想较为保守,儒家大同社会的实现方式: 倡导克己复礼、以德治国, 认为通过“仁”、“礼”便可达到理想的大同世界,仁德的人治理社会上行下效。
而马克思从理性判断认为:要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就必须进行革命斗争。正如他在《黑格尔法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消灭掉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源。
因此, 马克思认为唯有将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结合起来, 进行革命性的暴动,才能改造现存的私有制世界,马克思所构建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中, 人们能够真正做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继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自由公有制社会。
河南漯河市南街村
南街村人民公社
近代学者---费孝通的“世界大同“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中国学者对人类群体问题的深度思考,具有前沿性高度和特殊的意义。
“各美其美”是指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各自有一套自己认为是美的东西。
然而,民族接触的初期,常常发生强迫别的民族改变他们原有的价值标准来迁就自己的情形,这些东西在别的民族看来不一定美,甚至会觉得丑恶,能做到“各美其美”是一大进步。
只有在民族间平等地往来频繁之后,人们才开始发现,别的民族觉得美的东西自己也觉得美,这就是“美人之美”。这是高一级的境界,是超脱了自己生活方式之后才能得到的境界,这种境界的升华极其重要。
再升华一步就是“美美与共”。不仅能包容不同价值标准的存在,还能赞赏不同的价值标准,那么离开建立共同的价值就不远了。
费孝通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的重大变迁,在他的身上,饱含着爱国主义的情怀,他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已经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定义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核心理论框架。
费孝通老先生
秉承求同存异共处原则,尊重他国的文化多样性,借鉴采纳其他国家的民族传统,也是之间彼此理解的相安之法,融汇贯通成一个平等美好的世界,这样的文明共处之道,是在中华文明大地上渊远生长的传统观念,这也成为我国对外建交的行事准则。
康有为的大同书
康有为“大同书”说法:去国界合大地,去级界平民族,去种界同人类,去形界保独立,去家界为天民,去产界公生业。就是没有国家、民族、阶级、等级、财富的区别。
概括来说,康有为的大同世界理念是天下一家,都是上天的子民,天下疆域和人种都应该融合,没有种族差异之别,亦无资产贵贱之分,所有产业为大众生息所用。
康有为
康有为的理念倡导一夫一妻制,虽然理念是这样,但是流亡海外的生涯却并不是艰苦度日,开设保皇会公司收纳不少会员和会费。有了不止7个老婆和佣人,并在海外购置地产,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
这么看康有为所述的大同世界,不像是要重挽历史狂澜,拯救大清朝于没落,更像是喜欢乌托邦式的自由主义世界,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土皇帝,自由资本下的自由人生。
大同世界与民粹沙文主义
不可否认在历史上出现过另一种“世界大同”观,纳粹主义、法西斯主义!
解释一下两个主义的含义。
纳粹主义:译为“民族社会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希特勒等人提出的政治主张。
纳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宣扬种族优秀论,认为“优等种族”有权奴役甚至消灭“劣等种族”,保持种族纯粹,强调人种优越感。
强调一切领域的“领袖”原则,宣称“领袖”是国家整体意志的代表,国家权力应由其一人掌握;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力主以战争为手段夺取生存空间,建立世界霸权统治地位。
反对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恶毒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和列宁主义的死敌。
基于以上政治理念建立的政党体制群体。
纳粹头子希特勒
法西斯主义:是一种结合了社会团体、工会团体、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和反自由式主义,中央集权形式的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还包含了军国主义、反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反共产主义、的集体性政治哲学理论。
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的集权主义,反对个人主义观念,《大英百科》对法西斯主义一词的定义则是:“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
基于以上政治理念建立的政党体制群体。
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
这两种思想主义根本意义上讲,属于民粹主义和沙文主义的升级版。
民粹主义 :是平民大众的生活价值理想观念,把平民化和大众化的精神理念作为所有政治制度合法性,合法性即在人民的意志之中,以此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评判社会历史的发展,动员平民大众参与政治进程的方式,激进推动改革进程,决策社会未来的力量。
调动民众情绪和意愿
民粹主义表面上以人民为核心,但实际上是最缺乏公民个人尊严与个人基本权利的观念。
民粹主义者崇拜“人民”,但他们崇拜的是作为一个抽象整体的“人民”,而对组成“人民”的具体的“个人”却是一种极为蔑视的态度,反对权威压迫却容不下反对派的意见。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创造制度权等,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管控和操纵。
从这个角度出发,“民粹主义就只能被理解成一种社会和政治动员。纳粹主义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民众思想,提升了人民的自信和民族优越感,用极端的民族主义统治社会。
美国宣传民粹主义图片
沙文主义: 社会沙文主义是口头上的社会主义,此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开始出现。
它是一种极端的、不合理的、过分的爱国主义情结,有时也会演化成富有侵略性的民族主义行为。如今的含义也囊括其他领域,主要指盲目热爱自己所处的群体,并经常对其他群体怀有恶意与仇恨。
沙文主义者一般都是过于对自己所在的国家、团体、民族、组织感到过分的骄傲,因此看不起其他的国家、民族和团体,是一种含有极偏见的意识,由此衍生出仇恨情绪。
沙文主义在民族关系上的表现叫做民族沙文主义;沙文主义在国际关系上的表现叫做大国沙文主义。一般是指:把本民族和本国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游戏插图,前苏联一度陷入沙文主义,对我国兵戎相见。
在同比较弱小的国家,怀有民族优越感,损人利己唯我独尊,违背平等原则,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甚至干涉、侵犯他国的内政和权益,不尊重乃至损害他国的独立和主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领域歧视、奴役甚至迫害其他民族。
到了帝国主义时代,沙文主义成为侵略其他国家和压迫其他民族的工具。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法西斯主义者曾宣布本民族和种族是“优秀民族”、“高级种族”,负有统治世界、奴役其他民族的使命,它们是大国沙文主义的突出代表。
民粹主义和沙文主义并不能界定具体的政权党派,所以在世界多数地区,或多或少的存在民粹与沙文主义的意识形态。特别指出的是:美国人号称超级大国,世界上最有权利的国家,总统是地球上最有权利的人,以发达的上流社会和科技武器为自信骄傲的支点,对其他民族社会和政治体系存在傲慢与偏见,或多或少就属于民粹和沙文主义的意识形态。
“大同世界”的改造观
民粹主义和沙文主义都只是一种观念上的政治主义,统治者认为是正确的,需要认真执行的核心理念。
统治并改造世界需要强有力的手段,因此,需要利用并升级思想,法西斯、纳粹、帝国主义采取集权意志下的军事战略,妄图对更多的版图下的人民进行统治管理,推行自己的“大同世界”,所谓的大同世界无非是摧毁其他民族,征服教化后,将其定性为自己下属的一部分。
墨索里尼和希特勒
因此,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臭味相投的现象,日本军国主义、帝国主义、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独裁主义、德国纳粹主义、种族主义,三者的意识形态高度雷同,于是缔结成了邪恶的轴心国,妄图对世界的称霸。
放眼世界,美国企图用自己的意识形态改造世界,成为世界的主宰倡导者。所倡导的自由民主世界体系并不能给世界带来和平与稳定,相反却制造了更多的矛盾和战争。
而美国在国际社会问题上,经常言恶相指,反对一切不利于自己的国际准则和言论,以军事干预手段达到利益化的目的,在这一点上,美国以本国利益为重的世界理念自然站不住脚,国家的形象处于下风。
美国的反战示威游行
中国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进程中,一直与世界各国保持友好尊重的关系,共同促进双边友谊,加强互惠互助合作关系,迎合世界趋势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参与世界各国召开的峰会,与各国领导人共建发展项目,帮助落后国家援建,在国际问题上秉承客观的态度,一个负责的大国精神,赢得世界各国的赞誉!
地球共同的家园
振兴'中国梦 "中也讲到了大同世界,中国的大同世界是一种和平、繁荣、长久安宁的世界,人民友好相处,共同促进全人类的进步,全球范围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融合大同,全人类高度互助共荣的社会形态,也称“地球村”,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家园。
这才是爱好和平与发展的中国信仰,用长远的眼光放量未来,大同世界、世界的大同,和谐统一、至臻至美,全人类循序渐进地步入美好的康庄时代!
【END】
文章:明白哥说事/撰写/编辑整理
配图:来源于网络
“大同”理想的文化解读
《礼记·礼运》中有一段著名的论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大同”,代表古人对理想社会的最高憧憬,表达了一种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追求。此一憧憬和追求,历数千年,始终是中华传统思想的主流,具有重要的价值。
古典情境下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作为“大同”思想核心的“和谐共生”具体指什么,或者经由何种路径才能达至呢?古人给出了答案,这就是《中庸》所云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即是说和谐共生的大同分为四个层次,或者从四个方面逐次递进。
和谐共生,要求自我安身立命,强调自身的道德修养。儒家所谓凡事皆以修身为本,修身而后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道德修养最浅的层次,自然是“穷则独善其身”,最高的层次,则是“达则兼济天下”,最终要像尧舜那样成德成圣,到了尧舜之境,人的主体自觉性完全发挥,也必将把社会带到至善的领域。
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较之于个人的修身,这更强调人对社会的责任。承担责任的路径,就是孟子所谓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自己推演开去,尊重他人的生命与人格尊严。儒家所云的“生道”,并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等基本的生存,还有受尊重的需求。孟子甚至指出“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也就是说如果给予他人人道的对待,即便身死而无怨。毫无疑问,这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必由之路。
“民胞物与”。强调人与其他生灵的和谐相处。这是一种更为开阔的思想境界,北宋大思想家张载说过,“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在张载看来,因为人与万物的形体和性情,都是由天地之气塑造而成的,所以天下的人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天地间的人和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所以,我们对他人均应像兄弟一样去对待,对万物也应像对人一样去关爱。这无疑是孔子“泛爱众而亲仁”思想在宇宙领域内的进一步发挥。人与万物,共生共荣,万物凋敝,人何以堪?关爱万物,实际上是滋养人类本身,民胞物与,方能臻于“大同”之境。
“与天地参”,亦即古人所谓的“保合太和”。这实则是一种终极的“天人合一”思想。庄子称:“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很显然,单纯“人乐”,还不是最高层次,最高的和谐,在于人与自然的“天乐”。这昭示了古人对于我们所处的自然、所处的生态环境的一种关注。儒家所谓的“与天地参”,亦是“天乐”的另一种表达。
古人追求的“大同”之境,是一个和谐共生的理想社会。和谐要求普遍和合,由自己开始,经由他人、社会、万物乃至最终“与天地合其德”,铸就一个充满生机的共同体。
传统社会追求“大同”的实践举措
《礼记·礼运》中所述“大同”,无疑是一种价值判断而非事实描述。如汤一介先生所云,这一理想社会,包含着许多空想成分,且建立在道德修养提高的基础上,无疑是片面且难做到的。但是,做不到不代表不去做。事实上,在传统社会中,历朝历代都不乏趋向“大同”的实践举措,举其要者有三。
“别夷夏”与“进夷狄”的施政路径。夷夏之别,本就不是从血缘或种族上来区别,而是从文化或者文明的角度上而言。如果夷狄文化上有所进步,即便身处四裔,诸夏也不会复以夷狄视之,而如果诸夏文明不再,那么也会沦为夷狄之境。孔子面对中原礼崩乐坏的局面,就感慨“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意指夷狄都能讲君臣之道,而作为礼仪之邦的诸夏反而丧失了。所谓的“夷夏之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东汉何休在《春秋公羊经传解诂·隐公元年》中更是指出“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这就是以一种文明发展论的眼光来看待华夷之别。理想的状态,是通过文化的传播和认同,最终使得原先文明落后的夷狄,达至先进的领域,即所谓“进于爵”。历代统治者所宣扬的“王者无外”,实则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王化即文化,化民成俗,将之逐步纳入王化当中。正如孔子所说的“近者悦,远者来”,最终通向大同之路。而别夷夏与进夷狄,所遵循的路径恰恰就是孟子所云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这样一个渐进的步骤。
“和而不同”的文化态度。中国虽然追求和谐共生的“大同”社会,但并不希冀用武力或者宗教,强行将不同民族或者种族归入“王化”之内,而是倡导“和而不同”的理念,对于他者的文化与制度,中国往往能够给予相应的理解和尊重。中国从未以文化或者宗教之名,对外发动过战争。恰恰相反,中国自古主张通过对话促进相互间的理解和尊重,传统思想主流也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传统王朝绝大多数时候能以一种包容和平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或者文明。当然,外来文化或文明能否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则得视其适应程度。譬如在唐代,西方的佛教、景教、祆教诸文化纷至沓来,但最后只有佛教发扬光大,这并不是中国政治势力扶植或者打压的结果,而是文化本身之张力的渗透所致。对于唐王朝而言,始终是立足本民族文化而对外来文明持尊重和宽容态度的。最经典的例子是唐律在处理“化外人相犯”时规定:“诸化外人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该条律文的“疏议”解释为:“‘化外人’,谓蕃夷之国,别立长君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其有同类自相犯者,须问本国之制,依其俗法断之。”唐律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法律,但是唐王朝并不因之骄矜自许,必使在唐之化外人强行之,而是尊重各化外人本俗。只有当双方并非同一文化者,方才适用属地管辖,以唐律断之。这充分体现了传统大国各美其美且美人之美的气度。正所谓和而不同,方能天下大同。
“四海一家”的民族和外交政策。中国历史上,有开拓精神和政治理想的王朝,在民族和外交政策上,无不奉行“四海一家”的政策,而不是以邻为壑,自设藩篱。奉行四海一家者,也收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四周民族或者国家,最终成为中华的屏藩。唐太宗在对待夷狄问题上秉持着开明的精神,指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正是有这样高远的民族和外交见解,使得唐王朝成为历史上最开放、最包容的王朝之一,周边原本不在中华文化圈内的民族,也纷纷内附于唐,尊奉太宗为“天可汗”。无独有偶,后来的努尔哈赤,亦针对民族区分说过:“天降大国之君,宜为天下共主,岂独吾一身之主?”此可见历史上大国领袖的担当与见识。而康熙针对臣下请其修长城防边患的问题,更直接提到:“帝王治天下,自由本原,不专恃险阻……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此话深得孔子近悦远来之道。伟大的治理者,善于化除民族的畛域,使四海团结为一家。既然内在的藩篱得以消解,则边境自固,天下自稳。这同样是渐至“大同”的治理之道。
“大同”理想的历史评价
传统“大同”理想及其路径,主要是文化核心通过文化涵摄的方式,逐步将夷狄纳入王化的过程,最终实现天下“大同”。中国古人很早就突破了地域和种族的局限性,他们关注的,不是一城一地、一族一姓的兴亡得失,而始终着眼于“天下”的福祉。这种超越时空的“大气”,也使得中国文化从来不会因为战争或者政局的动荡而丧失生命力。我们可以这样说,“大同”思想,是中国贡献给世界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它像一个黏合剂一样,将中华民族牢牢地黏合在一起,即便只是作为一种文化理想,也使得人类同呼吸、共命运有了一个文化的基础。它从血缘上的联系入手,慢慢扩展及异姓异族,最终“夷狄进至于爵”,从而“天下一体”“王者无外”。如此看来,“大同”理想实在是理解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命运的一把最重要的钥匙。
相关问答
世界大同 什么 意思 ?“世界大同”为国际政治术语,主要指人类对社会的一种理想理念。“大同”一词古代常指: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不战不乱、无贼无匪的社会。现在“世界大...
怎样理解 世界大同 ?什么 意思 ?我是追梦乐享人生,我来回答你提出来的问题。世界大同的意思:主要指人类对社会的一种理想理念,泛指全球范围的政治、经济、科技、...谢谢12025日期08015的邀请,...
世界大同 什么 意思 ?“世界大同”为国际政治术语,主要指人类对国际社会的一种理想理念,按古代说法即认为《礼记·礼运》篇的“大同”之说是受墨家或道家的影响。“大同”一词古代...
世界大同的 成语是什么 意思 ?世界大同为国际术语,主要指人类对国际社会一种理想理念,世界大同是指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融合大同,全人类高度互助共荣的社会形态,产生背景,...
你如何理解“ 大同世界 ”?“大同世界”的理解为,这个世界上的人从大体上来讲,都是同一个想法,忠心目标都是好的。就象森林一样,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随着大千世界的变化...“...
民族团结 世界大同 什么 意思 ?民族团结: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世界大同:国际政治术语,主要指人类对社会的一种理想理念。民主团结世界大同的意思是各民族团结起来,共同...
天下 大同 是什么 意思 ?首先大家要有一个概念:世界大同与世界大战的关系是相反的,也就是说当人类选择了通过战争解决问题的时候,第三次世界大战无法逃离,就没有机会选择世界大同了。...
天下 大同 是什么 意思 ?全世界都是人们所公有的。指古代儒家的一种思想境界。天下大同,原是古代儒家宣扬的“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思想底框。天下大同是孔子的...
世纪 大同 是什么 意思 ?世纪大同是一个古代中国的理想社会概念,也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人类应该在道德、文化和社会制度上达到一种高度统一和和谐的状态,实现天下一家...
大道之同也 大同世界的 中心是什么大道的含义是什么_作业帮[最佳回答]大同世界:其中心思想是“天下为公”,即天下的人都没有了私心,个人所做的一切工作与努力都是为了使社会更加美好.大同世界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小康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