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与“密”内涵释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刘熙载《艺概》分为《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部分,其中《书概》属于书论,其他五部分属于广义的文论。在《艺概》的文论和书论中,“疏”“密”二字均多次出现。鉴于文学和书法是两个不同领域,文学和书法的疏密势必存在一定的区别,加之刘熙载在文艺品评时常点到即止,造成了《艺概》“疏”“密”的内涵仍有不明之处。
《艺概·文概》曰:“《檀弓》语少意密。”又曰:“《檀弓》浑化,语疏而情密。”(以下《艺概》引文仅标注篇名)显然,“语少意密”与“语疏情密”意思相近,故语言之“疏”即语言之“少”。“少”不只是语言文字字数少,更是指语言简约、扼要、洗练。于是,《文概》又曰:“刘知几《史通》谓《左传》:‘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出乎此法。”
对比可知,语言的“简而要”“约”“省”就是语言之“疏”。反过来,语言之“密”不只是语言文字字数多,更是指语言繁缛。在《文心雕龙·体性》中,刘勰提出了八种文风(“八体”),其中“精约”和“繁缛”相反,“精约”有“核字省句”之义,“繁缛”则是“博喻醲采”,即广泛作喻、铺陈、描绘从而具有彩丽竞繁的语言美。《文心雕龙·体性》又曰:“平子淹通,故虑周而藻密。”“藻”指华丽的文辞,刘勰用“密”来形容“藻”,进一步佐证了语言之“密”就是文辞艳丽、繁缛。
如果说语言是文学的物质外壳,那么形质就是书法的物质外壳。中国古人看待书法以形神观为最普遍流行的视角。形质的“疏”“密”指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的距离大小,距离大为疏,距离小为密。例如,汉隶的结体以横扁为主,所以上下笔画的分布多茂密;杨凝式《韭花帖》字距、行距大,所以显疏朗。《书概》曰:“蔡邕洞达,钟繇茂密。余谓两家之书同道,洞达正不容针,茂密正能走马。”此句的“洞达”因与“茂密”对举,故指疏朗。蔡邕隶书的结体以方形为主,上下笔画的分布比《曹全碑》《礼器碑》疏朗一些。锺繇楷书的结体以扁方为主,且笔画肥厚,于是显茂密。但刘熙载敏锐而辩证地提出,蔡邕隶书虽疏朗,但仍有茂密之意(“不容针”);锺繇楷书虽茂密,但仍有疏朗之趣(“能走马”)。
笔法和章法的疏密
法度也分疏密,如刘熙载说:“[孟子]度越诸子处,乃在析义至精,不惟用法至密也”(《文概》)。法度的疏密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笔法的疏密。《词曲概》曰:“耆卿词,细密而妥溜。”“细密”指笔法精细、细密。如柳永(字耆卿)《定风波·自春来》:“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把“日上花梢,莺穿柳带”与“犹压香衾卧”相对比来反衬思妇之怨,尚不很具体,至“暖酥消”(肌肤变差、腰身变瘦)、“腻云亸”(头发散乱下垂)则非常细腻,将思妇的哀怨和惨愁形象直观地刻画出来。
笔法细密有助于将人物、景象、动作描绘得生动如画,但使用过度会造成拥挤、堆砌、拖沓的弊病。但这些弊病并不是笔法细密必然导致的结果;笔法细密是可取的,不可取的是过度使用这种笔法。书法也强调笔法细密,相反,笔法粗疏则多被诟病。《书概》曰:“五代书,苏、黄独推杨景度。今但观其书之尤杰然者,如《大仙帖》非独势奇力强,其骨里谨严,真令人无可寻间。此不必沾沾于摹颜拟柳,而颜、柳之实已备矣。”刘熙载提出,杨凝式(字景度)《大仙帖》笔法极严密,虽在外在形质上与颜真卿、柳公权不似,但得到了颜、柳的真核。
第二,章法的疏密。章法之“密”指结构或逻辑严密,“疏”指结构或逻辑具有跳跃性,即“断”。《文概》曰:“《左传》善用密,《国策》善用疏。《国策》之章法、笔法,奇矣,若论字句之精严,则左公允推独步。”章法之“疏”(或“断”)体现为,在描写的景物、叙述的事件、论述的道理等方面具有间断性、跳跃性,给人一种逻辑不严密之感。但章法不能只有“疏”(或“断”),还要使看似不相关的景物、事件、道理等服务于一个共同主题,即“明断暗续”。实际上,章法的“暗续”正表明全文构思周密。是故,章法之“密”而不是“疏”才是文章成功的必要条件。在这个意义上,《经义概》提出:“法取密而通。”
在书法中,章法的疏密有两种情况:一是指字距、行距的大小;二是指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照应情况。前者本质上是可见的形质的疏密;在后一种情况中,书法推崇的是章法之“密”而不是“疏”。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曰:“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行间茂密”即章法之“密”,指的是上下左右的字在大小、长短、欹正等方面相互映衬,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体,由此上下左右的字不是孤立的,而是联系紧密的。
内容和神采的疏密
在文学中,内容的疏密有以下几种情况。其一,物象的疏密。《赋概》曰:“赋以象物。”物象的塑造就涉及疏密问题。但《赋概》又曰:“赋之为道,重象,尤宜重兴。兴不称象,虽纷披繁密,而生意索然,能无为识者厌乎?”作赋不能单纯追求物象的繁密,更要讲求物象的起兴功能,即能使读者触物起情,否则,一味的繁密就会造成物象拥挤,以致没有生气流于其间。其二,事件的疏密。上文“其事详而博”“事详”“事增”就是事件之“密”,反过来,事件之“疏”是事件少或略。作者叙述事件是疏好还是密好,不能一概而论;就中国史传文学而言,“辞约事详”确实是一个普遍追求。其三,情感的疏密。“语疏而情密”是指语言简要而情感丰富,这常常是文学追求的胜境;反之,文辞艳丽而乏真情则是文学应避免的疵病,如《文心雕龙·情采》曰:“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其四,义理的疏密。《文概》曰:“密者,义法也。”又曰:“太史公时有河汉之言,而意理却细入无间。”前句并不是对“密”下定义,而是说“义法”可以呈现出“密”的特点,后句“意理却细入无间”正是意理丰富茂密之义。其五,言外之意的疏密。《文概》曰:“言外无穷者,茂也;言内毕足者,密也。”“茂”的本义是草丰盛,草丰盛自然会造成“密”的特点,所以“茂”“密”具有明显的同一性。《文概》这句话与其说是对“茂”“密”的定义,不如说是一种互文手法,即是说,“言外[韵味]无穷”“言内毕足[义法]”既是“茂”,也是“密”。
很多文境、诗境、词境不仅有情景交融的层面(“实”),还有景外之景与味外之旨的层面(“虚”)。刘勰的“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文心雕龙·隐秀》)、严羽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辨》)等,说的都是文学作品富有言外之意,而富有言外之意正是“茂”“密”的一种情况。在以上五者中,物象的疏、密都有合法性,而事件、情感、义理、余味之“密”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多是被肯定的。
书法的神采也有疏密问题。《书概》曰:“古人草书,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俗书反是。”“神密”“神远”是神采茂密、韵味深远,这正是书法追求的高雅境界,反之,气韵缺乏或稀薄则是书家力图克服的弊病。
综上可知,《艺概》乃至中国美学虽然经常把“疏”“密”并用(即使用的是这两个字的变形说法),但并用的“疏”“密”所言说的对象很可能不是同一个东西。例如“语疏情密”“语少意密”,“疏”(“少”)言说的是语言文字,“密”言说的是“情”“意”。“疏”“密”有时确实是两种相反的风格,例如书法的结体、诗词所塑造意象的疏密就是两种不同风格。作为风格的“疏”“密”都有其合法性,只是不同的作者和品评者在二者之间会有所偏好。“疏”“密”并不总是指风格,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一种弊病。例如,史传文学的事义之“疏”、诗词的余味之“疏”、文学的章法之“疏”以及文学的意象过密、书法的字距行距过密,都反成一种不足。总而言之,“疏”“密”的安排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疏”“密”二字的使用也需要审慎才能精准。
(作者系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
本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密》第七集:《危情》
(点击观看《密》第七集:《危情》)
相关问答
【 密 能组哪些词】作业帮[最佳回答]密切mìqiè密迩mìěr密勿mìwù密集mìjí密密mìmì密语mìyǔ密缄mìjiān密码mìmǎ密布mìbù密封mìfēng密度mìdù...
秘和 密 的区别是什么?区别:;读音:秘[mì][bì],密[mì];释义:;秘[mì]:不公开的,不让大家知道的。保守秘密。珍贵罕见。姓。;秘[bì]:秘鲁,国名,在南美洲。...保守秘...
" 密 "的近义词?密的近义词:稠密的读音:mì意思:1、稠,空隙小,与“稀”、“疏”相对:紧~。稠~。茂~。严~。~封。~布。~集。~匝匝。~锣紧鼓(喻正式活动前的积...密的近义词...
秘和 密 的区别是什么?“秘”和“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字形结构:“密”是上下结构,“秘”是左右结构。2.含义:“秘”强调内容隐蔽,客观上不为人所知,如“秘方”...
秘密 的秘有几种读音_作业帮[最佳回答]1.秘[bì]2.秘[mì]秘[bì]<名>(姓氏)asurname;秘[mì]<形>(秘密的)secret;mysterious;<动>(保守秘密)...
“ 密 ”与“秘”该如何区分呢?秘是隐藏,不可见的意思密是某物聚集在一起秘密就是一些线索(故事,事件等)聚集在一起同时隐藏起来所形成的一种线索(故事,事件等)秘是隐藏,不可见的意思密是某...
密 的同音字都有哪些并组词?秘、蜜、宓、谧、觅、泌、幂、嘧一、秘的释义:1、秘密。2、保守秘密。3、罕见;稀有。组词:秘史、秘诀、秘书、奥秘、神秘二、蜜的释义:1、蜂蜜,蜜蜂采集花...
茂 密 的密字怎么写?笔顺为:点、点、横撇/横钩、点、斜钩、点、撇、点、竖、竖折/竖弯、竖组词:秘密、亲密例句秘密可以是一种权力和控制的象征,需要谨慎处理。有些秘密是需要...
蜜与 密 和秘区别~饯。~供(把油炸的短面条拌上蜜或糖制成的糕点)。~源(指能大量供蜜蜂采蜜的植物)。~丸。甜美:甜言~语。口~腹剑。密[mì]本义:山中的隐蔽处、层山...~供(把...
参赞、一秘、二秘、三秘行政级别相当于什么级别?-法律咨询-华...中国驻外使节的衔级从高到低为大使、公使、参赞、一等秘书、二等秘书、三等秘书与随员七等。大使全称“特命全权大使”,是外交使节的最高级别。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