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110)何谓良知良能
□赵宗符
13·15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解:孟子说:“人不用学习就会做的,这是良能;人不用思考就能知的,这是良知。两三岁的婴幼儿,没有不知道爱父母的;等到他长大了,没有不知道敬兄长的。爱自己的父母,就是仁;尊敬自己的兄长,就是义。仁义能通行天下,(除了良知良能)没有其他原因了。”
孟子认为,人有不用学就会、不用思就知的先天能力。正因为有这种能力,小孩生下来经过两三年与父母亲密接触,就能知道爱自己的父母;长得再大一点,就能知道尊敬自己的兄长。这种先天的能力是什么呢?孟子没有进一步讲。以今天人类对自身的科学认识而言,可以对孟子的讲法有个进一步的认识。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人体是一个开放的、特殊的、复杂的巨系统,人脑亦是一个开放的、特殊的、复杂的巨系统。系统在其变得越来越巨大、越来越复杂的过程中,就会有一些功能从系统中涌现。人体尤其是人脑较其他动物大脑的复杂化,便涌现了特殊的功能,使人超越了一般动物。这先天就有的特殊功能,就是孟子讲的良知良能。这样的先天的功能,才使人在随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思维能力、情感能力、语言能力,能够向真、向善、向美,建构出道德的世界、文化的世界,等等。孟子讲“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这先天的功能就是那人异于禽兽的“几希”。一只猴子刚生下来,与刚生下来的孩子即使长得十分相似,哪怕它一样是在人类社会中成长起来,它也不会有道德世界和文化世界,因为它少了人所具有的先天功能。在人有先天功能的意义上,说人性本善,也是可以的。但这只是说人天生就有向善的能力,并未排除这种能力用于向恶。由向善的良知良能到善,还需学习和修养。所以,孟子此节也未讲人一生下来就仁义,连对父母的爱,也要有二三年的学习,对兄长的尊敬就要更长的学习时间,父母、兄长仅是人生下来面临的最近的,往远处推,推到社会中,学习、修养更是自不待言的。孟子不同于荀子,他讲性本善,是从正面看待人的优于动物的特殊功能即良知良能,历史地看,孟子是对的。到目前为止,人类尽管亦做了许多大奸大恶的事情,但人类社会总体还是向善向好的。当然,良知良能也是有个体差异的,生活中有的人数学能力强,有的人语言能力强,有的人善画,有的人善跑,等等,除了后天的训练外,先天系统功能上的差异也是有的。孟子以后,有的思想家讲良知良能,仿佛圣人生而知之,天文地理无不知晓,那是误解了功能和因功能而导致的结果,是错误的。因此,王阳明讲“致良知”,同时还讲“事上磨炼”,从有功能到真正获得能力、获得知识,还有一个艰苦、漫长的建构过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人生就是一个把自身良知、良能的潜力充分实现出来的过程。
13·16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解:孟子说:“舜住在深山里,与树木石头同处,与野鹿野猪为伍,他和深山里的乡野之人差别很小。但当他听到一句善言,看见一件善行,马上就去学习,其动力就像长江黄河决了口,浩浩荡荡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
孟子接着上一节继续讲良知良能。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这几希就是良知良能;圣人之异于深山野人者几希,这几希是什么呢?尽管人人都有良知良能,这良知良能也有个体差异,但孟子认为这不是造成人和人差异的几希,造成差异的原因就在于人善学不善学。孟子在此节讲,舜跟普通人生活环境一样,造成他和普通人差异的不是天生的东西,而在于舜善于学习、主动学习,从而把自己的良知良能充分实现出来。孟子强调了良知良能,更强调了后天学习。连圣人舜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哪有什么生而知之者?后人对孟子的“性本善”确有极大的误解。
王阳明:人人皆可为圣人 良知良能人人皆有
- 01 -
《传习录》上记载,弟子王艮一天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
王艮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王阳明曾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
在王艮看来,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王阳明的言论:“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啊。”
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王艮尴尬的一笑:都是圣人。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王阳明说的“圣人”,就是致良知的人。从孟子到王阳明,一以贯之:人人皆有良知,皆有善根。
良知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这世界上,贤者与作恶者、智者与愚者、成功者与普通人,其中差别并不在于内心良知良能的多寡有无,因为良知是每个人的本性;而在于,每个人多大程度上认识到、多大程度上发挥了这种良知良能。
所以王阳明说,良知良能人人皆有,圣人和愚夫身上都有。圣人只是保全它而不让它遭受任何蒙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良知自然常存,这也是修习。
- 0 2 -
正是因为良知人人皆有,所以善才成为人的本性本心中自然而然的存在。
王阳明在一封家书中说:“夫恶念者,习气也;善念者,本性也。”人的恶行恶念,都是后天的习气。也就是说,恶总是在人的生长中所养成的、被熏染的。而善念,则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是本性。
人之所以作恶,并非是因为泯灭天良,并非是因为没有善根,而是因为后天养成、熏染的恶习遮蔽了人的本性。
根据王阳明的心学,世界上没有十恶不赦的人,只要照见自己的本心,善念必然驱逐恶习,正如太阳驱逐雾气一样。
- 03 -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就在于体悟良知、致良知。而致良知的要点正在于反求诸己和知行合一。
“反求诸己”,出自《孟子·离娄上》。即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先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
有位朋友经常因为生气而指责别人。王阳明告诫他说:“学习应该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舜的弟弟叫象,象屡次想害死舜,但舜还是照样疼他。王阳明说,“舜之所以能感化象的傲慢,最主要的就是舜不去看象的不是。如果舜坚决要去纠正象的奸恶,只会看到象的不是,而象又是一个傲慢的人,肯定不会认错,舜又岂能感化他?”
这位朋友听了这番话,深有所悟。
- 04 -
在王阳明看来,知和行本来就该是一体两面。一方面,行必须有知的指导,行必须借助知的反思;而行则可以检验、修正知。
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
我们自己以为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未能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
故而,心学的落脚点和归宿,始终在反求本心、致良知。
来源:凯风网
(了解更多反邪教知识,传播社会正能量,请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太白剑”、微博“宝鸡反邪教”、网站秦岭雪“http://qinlingxue.com/”)
相关问答
孟子所说的 良知良能 是什么意思_作业帮[最佳回答]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意为人有不学过但能做的,是人的本能;有不经考虑但知道的,是人的良知
什么是 良知良能 ?朱熹在解释孟子“良知良能”时,引二程说:“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粗看起来,二程的“皆无所由”和“乃出于天”这两句话显然是自相矛盾...
良知良能 的近义词急要_作业帮[最佳回答]先知先觉.
成语 良知良能 ?分别是“良知”和“良能”,它们通常用来形容人的内在道德意识和能力。1.良知:指的是人的内在道德判断力和是非之心,即能够区分对错、善恶的能力。它是一...
“ 良知 ”是一种怎样的知?“良知”一词出自《孟子》,“人之所学而不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里的‘良’是天生,本来就有,固有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良...
良知 怎么解释?良知,指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智慧;知交好友。良知:[liángzhī]引证解释:1、儒家谓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良知 是什么意思P?良知,指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智慧;知交好友。良知:[liángzhī]引证解释:1、儒家谓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天性,本性, 良知 指什么?天性,一个人出生就具有的的秉性,一个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或称人性,本性《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
心学 良知 的标准?您知道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是什么吗?你怎么理解的?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王阳明《心学》思想就是哲学思想。王阳明《心学》哲学思想,就是以“天地与人心”...
孟子的 良知良能 是什么学说的源头?心学起源于孟子,“良知”一词也是来自于孟子的学说。所谓“良知”,即孟子所说的人“所不虑而知者”。大家都知道,所谓“致良知”的“致”,在古代汉语中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