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 正文

本二 高考672分报“二本”:“心动的只有编制”

高考672分报“二本”:“心动的只有编制”

2024年6月10日,在杭州第十四中学考点门外,考生家长和亲人用鲜花和拥抱,迎接走出考场的孩子。(人民视觉/图)

大多数2024届高考生还处于焦灼的等待之中时,浙江考生周欣语已经在电脑上看到自己的录取结果——浙江警察学院。

2024年7月9日晚上9点,得知结果的那一刻,她很平静。因为这个结果毫无悬念,高考成绩为672分的她在浙江三十多万名考生中排名四千多。实际上,如果她不愿离开家乡,其实也足够报考浙江大学了:这所浙江省唯一的985高校2024年在省内最低投档线是664分。

周欣语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参考目前的就业趋势,应该先解决好未来的就业问题,其他的以后再考虑。

放弃名校转而选择“带编入学”的高分考生,并非周欣语一个人。

浙江的丽水学院是一所普通本科院校,2004年由两所专科院校合并升级而来。2024年,该校定向招生录取中投档最高分为661分,是学校录取到的首位进入浙江省前10000名的考生,创该校招生录取分数历史新高。丽水学院解释,这名学生是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定向委培生,毕业出来就有编制。

无独有偶,江苏警官学院在今年的招生季也很火热,该校在江苏省针对物化组女生的投档最低分高达626分。网上甚至出现“江苏警官学院是江苏继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后第三所985”的调侃。

“编制最实在”

和周欣语一样,浙江考生程然同样被浙江警察学院录取。

浙警的前身是杭州市公安人员训练班,200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直到2021年才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浙江省内,一般被当地人视为二本院校。但作为专门培养公安专门人才的学校,浙警与江苏警官学院近几年毕业生的入警率都在95%以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毕业就有编。

程然对警校其实“没什么兴趣”,只是父母看好,而她的视力和体能各方面恰巧都符合要求。她高考667分,父母认为她的分数虽然也能上浙大,但可选的专业有限,不如上浙警,毕业后就业更有保障。

一位负责在宁波招生的浙大老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招生过程中,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除了有没有把握进入学校和入校后转专业的规定,剩下的就是未来就业、保研和海外深造的情况。

而她们的选择,都源于对未来就业的担忧。

这些担忧不无道理。202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179万人,根据智联招聘在2024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的调研来看,60.3%的2024届毕业生在2023年就开始求职,39.2%的毕业生已投递超过50份简历,截至4月中旬,有47.8%的毕业生获得offer。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指出,绝大多数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想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也有研究表明,“就业”是考生填报志愿时最关注的因素,“就业为导向”也是大多数考生选择专业的首要策略。

在此基础上,周欣语和程然的父母都希望她们拥有更为稳定的“铁饭碗”,也就是编制。

在专业的考量上,周欣语觉得除了法律,其他的文科专业都没有壁垒,不在她的选择范围。她设想,如果不报警校,她会选择法律,这样的话,就意味着四年后要研,七年后参加法考,还要考公,她觉得这条路有着太多未知与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是周欣语无法忍受的。她对现在还摸不着的事情缺乏信心,“我不觉得自己第一年就一定能考上公务员,而编制是最实在的。”周欣语的堂姐今年大学毕业,考同济大学的汉语言专业研究生失败后,被家里要求考公,而她计划“二战”。周欣语认为这很可怕,“走到高考已经够卷了,与其之后考研、考公接着卷,不如现在一次卷干净”。

所谓“一次性卷干净”,就是周欣语目前所选择的道路:直接去警校,毕业后参加公安联考,进入基层公安单位,入职便有编,不用和许多人竞争一个岗位。她的想法,很大程度上源于父母的灌输。

尽管程然的父母都是生意人,对编制的执念也很深,他们希望姐弟俩长大后不要再吃同样的苦。她的双胞胎弟弟考了687分,父母希望弟弟报考华东师范大学的公费师范生。弟弟想上浙大,妈妈反驳:公费师范生毕业包分配。

前述浙大老师也能理解这部分放弃浙大报浙警的考生与家长。这在很大程度上并非高校的专业设置问题,“家长无非是觉得公务员是个铁饭碗,可以不用那么卷,但他们告诉孩子考进体制内就不卷了,很大程度上就像高中老师告诉他们上大学就轻松了。”

四川省2024年高考录取普通类本科提前批第一志愿档案于7月10日投出,高考录取工作全面启动。图为2024年7月11日,四川高考录取领导小组下设的信息交互小组工作现场。(人民视觉/图)

求稳与兴趣

“如果没有编制还会报浙警吗?”

“肯定不会。”周欣语与程然都回答得干脆且坚决。

实际上,她们最初并没有报考警校的计划。周欣语心里清楚,浙警与985、211院校相比,听起来并不光鲜。因此,父母最初建议她考警校时,她仅将其视为保底。

周欣语在网上看到不少警校劝退帖,上一届的浙警学姐也告诉她,平时不能随意出校,周末仅有一天能出校,还需请假,并在晚上六点前返回,节假日还需负责一些安保执勤任务。

程然记得,高中的光荣榜将上届考入浙警的学生放在最后。她还了解到浙警的校园很小,甚至比她的高中还要小。学校的管理也很严格,她也会怀疑,大学四年就要这样过吗?

程然5月参加浙警的体测时,成绩接近满分。浙警的录取分数计算方式是高考成绩占75%,体测成绩占15%,学考成绩占10%。综合下来,她的总分是684。

老师和同学们最初得知她计划考浙警时很惊讶,问她怎么甘心。老师也数次提醒,上浙警未来过于受限,上浙大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平台。

但周围支持的声音也一样强烈。程然的体育老师在她高二时提及,这两年有人考上浙大都不去,要去浙警。而浙警毕业的学姐也回校告诉她们,女生上浙警是很好的选择。对方在当地派出所干内勤,工作轻松,待遇很好,每个月还能跟朋友们旅游。这种确定性也让她心动。

但程然非常清楚的是,截至目前,浙警这所学校自身没有任何让她心动的地方。“心动的只有编制”。提及对编制的认知,“就是有一份确定的工作。”她答道。

程然记得,她参加一些高校的招生咨询会时了解到,她可以报考南开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或武汉大学的公共管理类专业,但最终因不了解未来就业方向而放弃。

程然的弟弟希望自己未来有更多可能性,而不是被限定在三尺讲台。他在家里经过一番争取,没有报考师范院校,最终被浙大理科实验班录取。

录取结果出来后,程然依然有心理落差。有长辈问姐弟俩考上什么学校,她发现,上了浙大的弟弟被很多人夸赞,而他们压根不知道浙警,在那一刻,她很想解释自己其实也可以上浙大。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也会安慰她,“学校差点没关系,起码工作有保障”。因此,她的想法也逐渐转变。从最初羡慕弟弟到现在觉得还是编制好。“文科出来不都是要考编吗?”

即使目前还没有宏观的统计数据,程然也很明显地感受到报考警校的人在变多。

为应对警校的体能测试,高中会将计划报考警校的高三学生集中在一起训练。程然说,今年全校参加训练的人数高达40人,是2023年的4倍。体育老师也说,带了这么多届学生,今年报考警校跟公安的人数最多。

与此同时,警校的分数线也在水涨船高。以统招专业警务指挥与战术为例,程然在报考系统中看到往年录取分数线,2021年至2023年分别为638.25、646.88和654.75。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警校男生的分数线往往低于女生。比如,江苏警官学院2024年提前批的最低投档线,物化组的男生为606分,女生则要高出20分。

这与招生人数的限制有关。在招生时,考虑到“公安工作高风险、强应急、超负荷的特殊性”,女生计划招录数量不超过总数的15%,

女生报考警校多半也是为了安稳。一般来说,女性警员在锻炼期满后多数会被抽调到机关后勤从事保障工作,工作强度和危险性都比较低。

而男生出于兴趣报考警校的概率则更高。江苏警官学院数据警务技术专业的一名2023级男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高一时就有读警校的想法。该校另一位侦查学专业的2024级新生则表示,他报考警校是在高一看《法医秦明》小说时萌生的想法。

填报端的渴望

在更大范围内,人们都在追逐着编制与稳定。

国考的报名人数已从2020年的127.7万人增加到2024年的303.3万人,报录比也从53:1增加到77:1。

智联招聘的调研也显示,求职毕业生愈发看重工作的稳定性。在期望就业的企业类型中,选择国企的毕业生最多,所占比例也连续5年上升,达到47.7%,其次是占比14.7%的国家机关。

对于编制的渴望也迅速传导到志愿填报端。

除了警校,公费师范生、定向医学在今年都很火热。比如,浙江师范大学的定向师资录取结果中,仅高考成绩在浙江省前10000名的就有26人。而华中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贵州省的投档最低位次也从2023年的400多名涨到今年的278名。

毕业于贵州第三实验中学的刘莎高考629分,在贵州省历史类考生中排521名。她并不想当老师,但在父母长辈的规劝下,在提前批报了华中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最终因分数不够而滑档。

在她看来,虽然公费师范生是铁饭碗,但如今的世界日新月异,谁也不知道六年之后会如何,因此,还不如读985,有更广阔的视野。

在师范院校提前批次分数线被高分考生哄抬过高的情况下,刘莎觉得,报考普通批次说不定能被985录取。录取结果在7月24日揭晓,她果然被四川大学中文与新闻传播学院录取,“几乎是第一志愿,算是最好的结果了”。

放弃名校选择带编入学,也折射出许多文科生的无奈。在新高考之后,理科生也能报考大部分的文科专业。而随着2024版新高考选科指引目录的推行,“物理+化学”成为高校理工类专业招生的主流要求,而偏文科的科目组合选择专业的空间,要明显小于偏理工科的科目组合。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杨秀芹解释,家长和考生选择专业时一般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根据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另一种是偏功利性。如果读大学就是为了找工作,那填报志愿就变成功利性的选择。而当下高分考生放弃985而选择带编专业和院校的现象只能说明功利性愈发明显。

“始终是少数人的选择。”陈志文强调,绝大部分优秀的孩子还是按照常规道路选择,只不过未来这样选的人可能更多。他解释,过去大学生稀缺,有广阔的选择和空间,很少人愿意选择定向培养去基层岗位。现在大学生多,清北毕业未必有份如意的工作,那很多人就觉得不如去基层。

陈志文回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专一度非常吃香,初中毕业后读两年师专或卫校,就有编制。但随着经济发展,大家对教育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中专,便有更多人选择读高中、考大学。

这样的选择自然离不开外部环境和时代的作用,但具体到每个家庭,父母自然也是决策的核心。

“很多家长永远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为孩子丈量未来。”陈志文表示,出发点就错了,相差二十多年,孩子的诉求可能跟父母完全不同。

杨秀芹提醒,家长是孩子填报志愿的第一责任人,理性选择很重要,需要有更长远的视野和眼光。

她还指出,需要格外关注和反思的是,在报考公费师范生与警校的考生中,有多少是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追求稳定性对他们而言可能是无奈之举。

对于未来,周欣语认为能够走好普通人的轨迹就好。有稳定的工作、很好的朋友和家庭,工作之余能做些喜欢的事情,并不追求轰轰烈烈或大富大贵。父母也跟她说,女生安稳一点就好。

至于未来如何忍受警校严格的管理和枯燥的生活,并在开学前剪掉漂亮的长发,程然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应受访者要求,周欣语、程然与刘莎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魏翠翠 南方周末实习生 邓蔚楠

责编 钱炜

“二本”的原生学历,我根本摆脱不了

考研成功,就能逆袭了?

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接近尾声,许多考研的同学已经拿到了目标大学的拟录取通知。

在考研大军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把考研当作改变人生的另一次高考,希冀着,通过自己的努力,从此鱼跃龙门,摆脱低学历身份。

这一群人,可能就是非“双一流”的学生 ,据《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非“双一流”高校占考研报考人数的84.92%,受调查的学生,超过半数读研是为了改变学校背景出身。

与此同时,在另一战场——春招,三年前仍是低学历的二本,通过考研化身“双一流”硕士,在求职的路上,真的能如他们所愿,考研成功,就逆袭了吗?

大学四年我只有一个目标,考研

我本科是一间二本大学。

二本学生,是我大学四年一直努力摆脱的身份。

还记得高考结束后,曾独自回到高中母校,见到公告栏上的高考光荣榜,不自觉地开始找自己的名字,从前面一直找到后面,终于看到了,“XXX,XX学院”。

看到时,一点都不觉得光荣,反而是羞耻,想过去抠掉自己的名字,不让别人知道我考了个二本。

对学历的不自信一直萦绕着我,“你大学是什么?”是我大学四年最怕回答的问题, 大学母校的名字令我难以启齿,每次迫不得已的回答都没有底气。

学历低人一等,使我逐渐远离了高中的朋友圈,因为985、211名校身份加持的他们,怎么会理解我二本身份的尴尬与不甘。

很奇怪,入学后,在大学里,我发现有很多与我境遇相仿的人——高考失利、没勇气复读,不甘心却又必须认命, 讲起各自经历,切肤之痛,大家深有同感。

高考失败,是我们这些有二本羞耻感学生,最深刻的青春疼痛。

还记得学校话剧舞台有一出戏剧曾十分受欢迎:一个二本学生,力压一众985、211,被伯乐Hr赏识,入职世界500强企业,Hr在台上说:

“你虽然出身二本,但我很欣赏你。”

Hr这句戳心的肯定,感动了一批人。

出身名校自甘堕落,最终不敌强大的二本学生,这种名校学生堕落的故事,总能安慰到我们脆弱的自尊心。

然而,当时坐在台下的我,更希望那个“堕落”的名校学生是我。毕竟,二本才需要逆袭,名校是自带光环。

于是,考研上名校,洗刷二本身份,重新抬起头做人,是我贫乏的大学生活里全部的故事。

“对不起,我们不招……”

考研,就像第二次高考,985、211的学校,无论什么时候,都非常热门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盛况再次上映。

为了能够让成功的机率高一些,我很早就开始准备考研的事:留意学校的考研分享会、积极加考研成功的师兄师姐微信、下载各种考研App、上各种写考研经验的论坛。然后定期总结考研规划,细细对比前辈的考研经历与自己有没有可借鉴的地方。

考研就要考名校,考不上宁愿不读。

这是我当时决心考研时为自己定下的死规定。

我为自己选择了几间心仪的985大学,之后就开始做大学数据分析:上目标大学官网研究十年以来的录取人数、报录比、考生分数规律 ,我一个当年数学永远不及格的人,竟然分析起这些数据来头头是道。

终于在各种数据中,选择了最合适自己的一所。

然而,二本学生的身份阻断了我的985梦。

还记得是大三上学期的一次学术讲座,我最喜欢的一位学术大咖 来我们学校演讲,一场严肃的学术讲座,竟然坐满一间可容纳300人的阶梯教室。我沉浸在教授睿智而幽默的语言魅力中,时不时还幻想自己如果成为他的学生,会有什么新鲜有趣的想法迸发出来。

演讲结束后,我带着迷妹的心情想跟他合照,问了我最想问的问题,

有没有机会成为他的学生。

他的回答,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对不起,我们可能不招……”。

礼貌平缓的语气没有一点点冒犯,答案却真实而残忍。

因为我二本的学历身份,直接被拒绝在这间985大学的门外。

考研圈中有一个报考潜规则:报考只能往上跨一级,二本只能报普通一本,普通一本只能报211,普通211只能报普通985,比较强的211或末流985就可以冲清北。

其实,这个潜规则我早已知道,我们学校考研光荣榜从未出现一个985,就是明证。

只是,我觉得,或者我幻想,如果自己足够努力,可以打破这个潜规则

最后,还是不可以

考上211,我成为了学校里最幸运的一个

学校考研的人实在太多,专门负责考研的辅导员向学校申请了两间自习室供我们使用。一下子高三的感觉就回来了。

我们考研的人自发组成一个班,相互打气,并肩作战。课室的黑板上,每周都有辅导员写给我们鼓励的话,以前觉得非常老套的“天道酬勤”,竟然有了一丝丝感动。

二战、三战是课室里考研同学的常有经历。

在我们学校某届师姐的带动下,刚上大一的小同学便上研究生系统报考,大二报一次、大三报一次,大四正式考试前,已是二战、三战的经验丰富老将。

我后来重新选了一间211大学。目标确定后,搜集十年真题,搜集完毕,万事俱备,只差好好复习了。

10月份非常难熬啊。难熬不在复习上,在于没有安全感。

大四新学期开始后,原来班上的同学纷纷外出实习,微信朋友圈上,曾经单调乏味的内容有了许多新鲜的事,有的同学在实习单位成功转正,有的已经得到老板的认可,有的创业有了一些眉头,看到曾经的同学,甚至是一些觉得不如自己的同学,纷纷都得到了一个不错的结局。

反观现在的自己,前途未卜,一旦考不上研,不接受调剂,面临的是更为残酷的就业, 没有实习经历的我,拿什么来跟人竞争春招?一下子觉得自己走了一条绝路, 我为什么要跟自己过不去?读名校真的那么重要吗?

想了一会,调整状态,继续复习。

12月份初试,3月复试,211大学的拟录取通知在愚人节当天公布。

当得知自己被录取的那一刻,心情很复杂,想哭、想笑、想兴奋、想悲伤,却一个表情都做不出来。

努力让自己哭一下吧,毕竟那么久了,哭不出来;努力让自己开怀大笑一下吧,脸上的肌肉僵硬了,皮笑肉不笑。

人生充满魔幻,谁都想不到,23岁的我,竟然还在为一场考试,疯狂至此,范进中举,应该就是在这种状态下疯掉的吧。

更想不到的是,考上211,我成为了学校里最幸运的人。

考研班里大多数同学,兜兜转转,最后调剂到了二本。

名校梦再次破碎,花了四年时间,从一间二本到了另一间二本。

下一个三年,是不是再战,考一个211博士?

做了211硕士,谁还认自己出身二本

鱼跃龙门做硕士。 我入读研究生第一晚在日记上写道。

我身上终于不再有二本的气质,现在终于是名校学生了。当然是只有身份,想要融入211社交圈,不容易。

网上曾有新闻,考研上北大的同学被原来的北大圈排斥。看到这条新闻时,顿感真实,在这间211的大学里,原校保研的人形成自己的朋友圈,二本上来的学生形成一个朋友圈,互不理睬。

班上一有什么不靠谱的学生做错什么事,二本的学生必定会背锅。原校保研的学生就会以一种学历偏见的口吻说:

“不知道哪里来的野鸡大学。”

不过,不管怎样,211硕士的身份,已经足够我快乐三年,有着211给我的光环,以前梦想做的职业在逐一实现。

二本,除了每次私下填写学校档案时会提到,好像离我好远好远,甚至当时的切肤之痛,也在逐渐淡忘。

我以为,我的人生已经完全洗刷掉了二本身份。

但在后来的一次求职面试中,它又将我拉回了现实。

当时我应聘的是一间省重点中学,笔试顺利通过,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去准备一面二面。

可终面之后,我还是被刷掉了。

听同去的朋友说,大家手头上拿出的最终学历只是门槛,在一步步淘汰的过程中,内部hr会以“查三代”的标准继续筛人。

人生实在太讽刺,三年前我曾以一种考研赢家的姿态为考不上的人唏嘘不已 ,然而,实际上,所谓鱼跃龙门的我,什么都没有变。

二本,还是我怎么都抹不去的痕迹。

之后,有时二本的师弟师妹会联系我,问我该怎么复习?问我研究生学习又如何?我听着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的语气,内心很不是滋味:

因为我觉得考研,不一定能让你得到想要的东西。

当我快要将真实想法脱口而出时,叹了一口气。

我怎么可以这么残忍戳破一个已经二战的人的梦?

“加油!试一试再说!”

作者 | 凉亭

编辑 | 秋裤

排版 | 阿明

* 未标注来源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问答

重本、本A、本B、专A、专B之间的区别是什么?_作业帮

[回答]大学分为本科和专科:本科分为一本、二本、三本一本分为一本A和一本B一本中的一些学校被称为重点大学重点大学里的部分被称为名牌大学二本也分为...

本二 和大专有啥区别?

本二和大专有啥区别?本二指第二批彔取的本科院校,即二本,绝大部分本科院校或系科为二本。本科院校分三类,一本即本科A类,第一批彔取,分数要求高,如211,9...本二...

二本 b这类学校怎么样?

感谢邀请。作为一个从业多年的高考咨询师,说一说我的看法。对于普通文理考生,现在存在二本B段的省份已经不多了,黑龙江省就是现存不多之一。给大家简单介绍...

什么叫 二本 ,什么叫末流高校?

就是很垃圾的大学的意思,一般指那种师资没的,就业差的,条件也不好的,名气也没的,实际上根本没称大学的资格的高校.就是很垃圾的大学的意思,一般指那种师资没...

广东第二师范是一本还是 二本

[回答]广东第二师范是二本。广东第二师范学院(GuangdongUniversityofEducation),简称“广东二师”(GDUE),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为广东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成都西华大学是一本还是 二本

[回答]西华大学是二本,在本科第二批次招生。西华大学简称“西华”,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入选“中...

哪些 二本 大学有专科_高三网

[回答]1,二本大学有专科的很多的,基本都有继续教育学院的。一般理工科院校和师范院校多一些。2,有一些一本大学,211大学都有专科专业,像北京交通大学,内蒙...

二a好还是 二本 好?

你所说的二a和二本,其实都指的是二本,只不过二a指的是二本a批是二本第一批报考的人员,二本b,二本c是第二批,第三批报考的人。所以二a第一批报考的人员挑...

什么叫本科、专科、一本、 二本 ?要注意什么?

1、本科和专科是两个层次,本科文凭要比专科高出一个层次,所以说本科出来的大学生要比专科学生有更好的文凭2、本科分3种,一本、二本、三本,一本就是一类本科...

为什么有些大学在本省是本一招生而在外省是 本二 ?

有些大学在本省是本一招生而在外省是本二,主要是为了扩大在外省的影响,使学校成为全国性院校。如:广州医科大学,前几年是既招一本,又招二本。其临床医科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