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简之《容成氏》原文
尊卢氏、赫胥氏、乔结氏、仓颉氏、轩辕氏、神农氏、祝融氏、垆运氏之有天下也,皆不授其子而授贤。其德酋清,而上爱下,而一其志,而寝其兵,而官其材。于是乎喑聋执烛,瞀工鼓瑟,跛躃守门,侏儒为矢,长者厇宅,偻者枚数,癭者煮鹽,宅忧者渔泽,僵弃不举。凡民俾者,教而诲之,饮而食之,使役百官而月请口之。故当是时也,容成氏、大庭氏之有天下,厚爱而薄敛焉,身力以劳,百姓口口。于是乎不赏不罚,不刑不杀,邦无饥人,道路无殇死者。上下贵贱,各得其所。四海之外宾,四海之內庭。禽兽朝,鱼鳖献,有无通。匡天下之政十又九年而王天下,三十有七年而终。
昔尧处于丹府与藋陵之间,尧贱而赛口,不劝而民力,不刑杀而无盗贼,甚缓而民服。于是乎方百里之中率,天下之人就,奉而立之,以为天子。于是乎方圆千里,于是乎板正立,四向和口,怀以来天下之民。其政治而不赏,官而不爵,无利于民,而治乱不共口。故曰:贤及口是以视贤,履地戴天,笃义与信。会在天地之间,而包在四海之內,毕能其事,而立为天子。尧乃为之教,曰:“自纳焉,余穴窥焉,以求贤者而让焉。”尧以天下让于贤者,天下之贤者莫之能受也。万邦之君皆以其邦让于贤,口口口贤者,而贤者莫之能受也。于是乎天下之人,以尧为善与贤,而卒立之。
尧闻之而美其行。尧于是乎为车十又五乘,以三从舜于畎畝之中,舜于是乎始免笠、肩耨、菨鍤,而坐之子兹。尧南面,舜北面,舜于是乎始语尧天地人民之道。与之言政,率简以行;与之言乐,率和以长;与之言礼,率敀而不逆。尧乃悦。尧……,如是状也。尧乃老,视不明,听不聪。尧有子九人,不以其子为后,见舜之贤也,而欲以为后。舜乃五让以天下之贤者,不得已,然后敢受之。
舜听政三年,山陵不处,水潦不通,乃立禹以为司空。禹既已受命,乃草服、箁箬帽、芙蓻,手足骈胝,面乾皵,脛不生之毛。口濏湝流,禹亲执畚耜,以陂明都之泽,決九河之阻,于是乎并州、徐州始可处。禹通淮与沂,东注之海,于是乎競州、莒州始可处也。禹乃通蔞与易,东注之海,于是乎口州始可处也。禹乃通三江五湖,东注之海,于是乎荆州、扬州始可处也。禹乃通伊、洛,并里瀍、涧,东注之河,于是乎豫州始可处也。禹乃通泾与渭,北注之河,于是乎虘州始可处也。禹乃从汉以南为名谷五百,从汉以北为名谷五百。
天下之民居奠,乃饬食,乃立后稷以为田。后稷既已受命,乃食于野,宿於野,复杀豢土,五年乃让。民有余食,无求不得,民乃赛,骄態始作,乃立皋陶以为理。皋陶既已受命,乃辨阴阳之气而听其讼狱,三年而天下之人无讼狱者,天下大和均。舜乃欲会天地之气而听用之,乃立质以为乐正。质既受命,作为六律、六吕,辨为五音,以定男女之声。当是时也,瘟疫不至,妖祥不行,祸灾去亡,禽兽肥大,草木竞长。昔者,天地之佐舜而佑善,如是状也。 舜乃老,视不明,听不聪。舜有子七人,不以其子为后,见禹之贤也,而欲以为后。禹乃五让以天下之贤者,不得已,然后敢受之。
禹听政三年,不制革,不刃金,不略矢。田无蔡,宅不空,关市无赋。禹乃因山陵平隰之可封邑者而繁实之。乃因迩以知远,去苛而行简。因民之欲,会天地之利。夫是以近口者悦,而远者自至。四海之內及,四海之外皆请贡。禹然后始为之号旗,以辨其左右,思民毋惑。东方之旗以日,西方之旗以月,南方之旗以蛇,中正之旗以熊,北方之旗以鸟。禹然后始行以俭:衣不鲜美,食不重味,朝不车逆,舂不毇米,饗不折骨。制孝辰口,方为三俈,救圣口之纪:东方为三俈,西方为三俈,南方为三俈,北方为三俈,以躗于溪谷,济于广川,高山陞,蓁林入,焉以行政。於是乎始爵而行禄,以让于吴迥,有吴迵曰:“德速衰表尃。”禹乃建鼓于廷,以为民之有詓谒告者讯焉。击鼓,禹必速出,冬不敢以寒辞,夏不敢以暑辞。身言泉所曰圣人,其生赐养也,其死赐葬,去苛慝,是以为名。禹有子五人,不以其子为后,见皋陶之贤也,而欲以为后。皋陶乃五让以天下之贤者,遂称疾不出而死。禹于是乎让益,启于是乎攻益自取。
启王天下十又六年世而桀作。桀不述其先王之道,自为不量其力之不足,起师以伐岷山氏,取其两女琰、琬,口北去其邦,口为丹宫,筑为璿室,饰为瑶台,立为玉门。其骄泰如是状。汤闻之,于是乎慎戒徵贤,德惠而不口,三十而能之。如是而不可,然后从而攻之,陞自戎遂,入自北门,立于中途。桀乃逃之历山氏,汤又从而攻之,降自鸣条之遂,以伐高神之门。桀乃逃之南巢氏,汤又从而攻之。遂逃去,之苍梧之野。汤于是乎征九州之师,以略四海之內,于是乎天下之兵大起,于是乎亡宗、戮族、残群焉备。当是时,强弱不易,众寡不听讼,天地四时之事不修。汤乃溥为征籍,以征关市。民乃宜怨,虐疾始生,于是乎有喑、聋、跛、眇、癭、偻始起。汤乃戒求贤,乃立伊尹以为佐。伊尹既已受命,乃执兵禁暴,羕得于民,遂迷而贼盜,夫是以得众而王天下。
汤王天下三十又一世而纣作。纣不述其先王之道,自为,于是乎作为九成之台,置盂炭其下,加圜木于其上,使民道之。能遂者遂,不能遂者内坠而死。不从命者,从而桎梏之。于是乎作为金桎三千。既为金桎,又为酒池,厚乐於酒,溥夜以为淫,不听其邦之政。于是乎九邦叛之,丰、镐、郍、邘、鹿、耆、崇、密须氏。文王闻之,曰:“虽君无道,臣敢勿事乎?虽父无道,子敢勿事乎?孰天子而可反?”纣闻之,乃出文王于夏台之下而问焉, 曰:“九邦者其可来乎?”文王曰:“可。”文王于是乎素端裳以行九邦,七邦来服,丰、镐不服。文王乃起师以向丰、镐,三鼓而进之,三鼓而退之,曰:“吾所知多廌,一人为无道,百姓其何罪?”丰、镐之民闻之,乃降文王。文王持故时而教民时,高下肥毳之利尽知之。知天之道,知地之利,使民不疾。昔者,文王之佐纣也,如是状也。
文王崩,武王即位。武王曰:“成德者,吾敓而代之。其次,吾伐而代之。今纣为无道,昏者百姓,至约诸侯,天将诛焉。吾勴天威之。”武王于是乎作为革车千乘,带甲万人,戊午之日,涉于孟津,至于共、滕之间,三军大范。武王乃出革车五百乘,带甲三千,以少口会诸侯之师于牧之野。纣不知其未有成政,而得失行于民之辰口也,或亦起师以逆之。武王于是乎素冠弁,以造吝类于天,曰:“纣为无道,昏者百姓,至约诸侯,绝种侮姓,土玉水酒,天将诛焉,吾勴天威之。”武王素甲以陈于殷郊,而殷……。【上博简.容成氏】
纣王释放姬昌的原因:司马迁的过于肤浅,容成氏的接近真相
商朝晚期,周人崛起于陕西宝鸡一带,与位于西安一带的崇国发生冲突,于是崇侯虎向商纣王谗言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于是商纣王就把西伯姬昌囚禁在了羑里。七年之后,纣王将姬昌释放,原因如下:
《周本纪》: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纣大说,曰:“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曰:“谮西伯者,崇侯虎也。”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商纣王大概没见过什么世面,周人进献的一些珍宝美女,就让他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甚至还惊呼“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于是不仅释放了姬昌,还赐予征伐之权,最后还告诉姬昌陷害他的人是崇侯虎。
那么,纣王真有这么肤浅吗?从周人营救姬昌的具体手段上说,可能也存在收集珍宝美女献给纣王,或许还有贿赂纣王身边宠臣等,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看《史记》的说法未尝全是虚构。只是,这些属于次因,绝非主因。本世纪初,上海博物馆解读的一批战国竹简(上博简),其中的《容成氏》篇章就改写了认知,揭露了纣王释放姬昌更深层次的政治原因。
《容成氏》是一部失传古文,内容上至尧舜、下至春秋,包括尧舜禅让、大禹治水、商汤伐桀、武王伐纣等重大历史事件,其中也有商纣王释放姬昌的原因:
文王闻之(九国叛商),曰:“虽君亡道,臣敢勿事乎?唯父亡道,子敢勿事乎?孰天子而可反?”纣闻之,乃出文王于夏台之下而问焉,曰:“九邦者其可来乎?”文王曰:“可。”
当时,九个诸侯叛商,身在狱中的姬昌大义凛然地说:“即便君王无道,臣子也不能造反,应该还要侍奉君王。”纣王听说之后,觉得姬昌忠心可用,于是就召他对话,问他能不能让九邦再臣服于商,姬昌回答是“可”,之后纣王释放了姬昌,并给予他征伐之权。
以此来看,纣王释放姬昌的原因,不是美女珍宝,而是让姬昌背负维稳或平叛的政治使命。无疑,这个版本与司马迁说的大相径庭。
不过,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对古书如此,对出土的文献也是如此,《容成氏》中的这一记载细节应该是后世文人伪造,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真相。
首先,“叛商九邦”为丰、镐、郍、邘、⿅、耆(黎国)、崇等,其中邘国位于如今河南焦作,黎国位于山西长治,距离朝歌都很近,属于商朝核心统治区内的诸侯国,按理说是商朝铁杆同盟。那么,如此诸侯国会不会叛商?即便他们叛商,纣王敢不敢让姬昌来平叛?
崇国原本位于河南嵩山一带,商代时迁徙到了如今西安一带,是夏人后代,夏代《连山易》称:“鲧(大禹之父)封于崇。”崇国是殷商的重要盟友,殷商经营西部的重要支点,甲骨文中有数十条有关崇侯跟随商王出征的记录,晚商时也是殷人制衡周人的重要诸侯国,“崇侯伐周”说明了崇周属于敌对关系。那么,崇国为何在敌对周人的同时,又为何突然背叛商朝?崇国多面树敌的行为让人费解。
其次,姬昌平定叛乱的办法,就是《方世玉》电影中雷老虎的“以德服人”,就通过这四个字,姬昌兵不血刃轻松让九国臣服,其中崇国国君顽冥不灵,姬昌用“以德服人”让崇国百姓抛弃君主而臣服。姬昌的“以德服人”犹如一件无坚不克的武器,轻松让造反的九国再度臣服,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
显然,所谓的叛商九国,或是姬昌攻打过的商朝铁杆,或是真的叛商诸侯,后人据此拼凑出了“叛商九国”。至于“以德服人”的平叛手段,只是文人美化姬昌罢了,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当时战乱频繁,文人这么描述姬昌,本质上是希望当时诸侯向姬昌学习“以德服人”,而不是不停的发动战争,这也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表现。
尽管其中的确存在虚构之处,但结合甲骨文、史料来看,其中也反映出一定的真相。
商朝晚期,随着商王朝实力的衰退,不少诸侯国图谋不轨,其中势力最大的、最先造反的是东夷。甲骨文卜辞记载“商纣为黎之蔸,东夷叛之”,“在十月又二,往征夷方(又叫“人方”,东夷中的一个方国,见下图)”,“在十月,王(纣王)来征夷方,在攸侯喜”,“在三月,来征夷”等,当时商夷战争长期而激烈,纣王甚至多次亲征夷方。《左传》记载“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其实道出了商朝灭亡的真相,不是打过不周人,而是商纣王在东夷问题上消耗了太多的国力。
与此同时,西部周人实力越来越强,在季历(姬昌之父)时就成了西部第一诸侯,到姬昌时实力更加强大。对于纣王而言,周国既是需要防范的潜在威胁,又是不得不用来稳定西部的重要诸侯。于是,纣王在处理姬昌的问题上,就陷入了两难境地:
首先,纣王一旦杀了姬昌,很可能激反周国,导致商朝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境地;一旦商朝同时与周国与东夷作战,商朝必然更难坚持下去。因此,纣王对姬昌一直是囚而不杀,应该是以姬昌要挟周国,让周国投鼠忌器。
其次,周国没有明确造反,而周国又是商朝稳定西部的重要力量,因此当西部一些诸侯造反时,纣王又不得不重新启用姬昌,否则就会面临西部糜烂的局面。笔者认为,西部一些诸侯造反,极有可能是周人策划的结果,以此让西部局势糜烂,让纣王不得不释放姬昌去帮助收拾残局。
最终,纣王两害相权取其轻,认为释放姬昌更利于稳定西部。因此,从商末局势来说,《容成氏》的这一段记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只是具体细节不可信。
总之,尽管《上博简·容成氏》并未彻底揭开纣王释放姬昌之谜,但其却折射出了一定的真相,让今人得以一窥当时商周的微妙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与司马迁将纣王释放姬昌,全部归咎于纣王贪图享乐的肤浅原因相比,《容成氏》折射出的原因无疑更接近真相。
值得深思的是,在儒家叙事下,纣王贪图享乐释放姬昌,夏桀贪图享乐释放商汤,夫差贪图享乐释放勾践,而姬昌、商汤、勾践全都击败纣王、夏桀、夫差,儒家对王朝更迭的如此解读为何如此肤浅?
参考资料:《容成氏》、《史记》等
相关问答
遮天 容成氏 实力?遮天容成氏是准帝境界的实力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时期,有一个世代袭号的容成氏族部落,因其首领传说为仙人,黄帝、老子皆曾拜他为师,故研究者甚少。我...
成姓在百家姓里排第几?根据09年新版百家姓排名,“成”排在165位。①前100名01李02王03张04刘05陈06杨07赵08黄09周10吴11徐12孙13胡14朱15高16林17何1...
成姓是起源于哪个时期?成姓起源有以下几个出处:1、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弟的封地郕,属于以国名为氏。成氏族人大多尊奉成叔武为得姓始祖。2、源于容成氏出自远古帝王容成氏世系后...
【振和成能组成什么词振和成这两个字,能组成什么词!振和成组...[回答]振以此开头的词振奋振兴振作振动振振有辞振荡振聋发聩振臂一呼振臂振振有词振子振翼振刷振慑振旅振恐振救振幅振荡器振颤振怖...
成怎么组词三个词?1、成的组词:一事无成、成语、成绩、成长、完成、马到成功、成为、组成、众志成城、养成、积少成多、成熟、聚沙成塔、浑然天成。2、一事无成,意思是连一样事...
汉字的凡神话故事_作业帮[回答](1)结绳说神农氏是七八千年前的传说人物,相传他教会人们种田、治病,还让人们用结绳记事法来治理社会.文字起源于结绳,这种说法早已有之.《周易系...
除了仓颉这个真实的故事,还有那些是造字的神话?结绳造字说:结绳记事的说法首见《易经•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庄子•箧篇》也说:“昔者容成氏、大...
古代除了结绳技术,还有什么技术?今游修龄人类在有文字以前,相当普遍地曾有过一个结绳时期。所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易·系辞》)庄子也指出上古时代许多氏族如容成氏、...
谈成为背后的文化观念(对父母。老师。妇女。帝王的称谓等不少...古时皇帝的称谓繁杂,历朝历代对皇帝的称呼也不同。绝不象现在电视剧、电影的角色中所称呼的皇上、圣上、陛下、万岁等几种乏味的称呼。古代皇帝除了...
“敖”这个姓氏的起源。- 汇财吧专业问答[回答]姓氏源流:源于上古是古帝颛顼的老师太敖的后代。太敖,一做大敖。太敖的子孙以祖上的名字命名他们的姓氏,于是形成了敖姓。出自芈姓春秋时期的楚国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