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 正文

屠苏 “春风送暖入屠苏”中“屠苏”,到底是不是酒?很多人都解释错了

“春风送暖入屠苏”中“屠苏”,到底是不是酒?很多人都解释错了

又快要过年了,一到这个时候,就想起北宋王安石的那首七言绝句——《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七绝里面用朴素、凝炼的笔法,向后人介绍了至少三种宋代过春节的习俗,分别是:燃放爆爆竹、喝屠苏酒,以及“贴门神”。

忘记是从哪本书上看到关于“屠苏”二字的解释,说是古代春节时喝的一种洒。直到最近才发现,也有人认为把“屠苏”解释成美酒是错误的。

那么,“屠苏”应该解释成什么呢?

有人说应当把它解释成“一种古代茅屋”,也有人说应当把它解释成“一种草”。

还有人说应该把它解释成“一种药酒”,最后还看到有人引用《辞源》中的说法,指出它可能是“一种古代有檐的帽子”……

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屠苏”的几种不同解释,最后再让我们一起找那个最接近真实的答案。

一、“屠苏”的几种不同解释

第一种说法:“屠苏是一种草”。 《通雅》是明代科学家方以智创作的一部古代实用的百科全书,作者在这部书里分24个门类介绍了古代天文、地理、历史以及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名词。

在其中的“植物”一篇当中,有关于“屠苏”一词的专门解释就是——“屠苏,阔叶草也”, 这大概是“‘屠苏’是一种草”的说法最早的源头。

第二种说法:屠苏是古代的一种茅屋。源自清代徐嘉锡《四库题要辨证》,这部书中说详细介绍了“屠苏”一词的来历,现摘录如下:

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帖,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姓名,但曰‘屠苏’而已。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从前有一个人居住在城中的小巷子里面。每年到了除夕夜,他就会取出一个药帖,让大家照帖方子抓药,再装进一个布袋子里,浸到井水中。

等到了正月初一,再取浸过药的井水,让全家人饮下去。据说,这样就可以保证家人不得瘟疫。这个人姓甚名谁,因为年代太久被人遗忘了,后来的人只记住了‘屠苏’二字”。

不过余嘉锡并没有在这本书里明确地说“屠苏”二字,到底是指这“遗药帖”的人的名字,还是指药方的名字,或者是指他住的房子的称谓。

但是在《宋书·索虏传》里面讲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时候说:“ 焘所住屠苏为疾雷击,屠苏倒,见压殆死,左右皆号泣。”

这段话是说,有一天拓跋焘居住的屋子被雷劈了,倒塌下来,差一点把他压死,他身边左右的人都吓哭了。《宋书》成书于南朝,可见在南朝时,“屠苏”曾经是一种房子的代名词。

第三种说法:屠苏是一种驱邪的药粉,名曰“八神散”。 南宋人写的《岁时广记》中说:“屠者,言其屠绝鬼炁;苏者,言其苏醒人魂。”

于是二者合起来的意思就是——驱邪杀鬼,让人的魂魄苏醒过来。这样看来,屠苏比较像一种驱除瘟病,让人提神醒脑的药物,所以有人说它就是古代的“八神散”。

“八神散”是由大黄、防风、桔梗、白术、桂心、蜀椒、乌头、菝葜(或者虎杖根)制成的药粉。这个“八神散”据说出自元朝《大德重校圣济总录》,是一部元代国家官方的专业医书。

第四种说法:屠苏是一种巫术仪式。 宋人在《事文类聚》第六卷里引“元日”一条说:“屠,割也;苏,腐也”,又说“屠者,杀也;苏者,致病之鬼也”。

屠,就是杀死的意思。“屠”字用到汉语里面,杀的对象一般都是“非人类”的东西,它们既可能是“鬼”,也可能是“传染病”。苏有苏醒、让人神清目明之意,这和“八神散”的功效就对上了。

第五种说法:屠苏是一种大檐帽。 《晋书·五行志中》:“时童谣曰:‘屠苏鄣日覆两耳,当见瞎儿作天子。’”

这个童谣是晋代人故意写来讽刺赵王司马伦的,司马伦是司马懿的第九子,司马师、司马昭的弟弟,此人是个不学无术的文盲。《晋书·司马伦》传中说:“伦目上有瘤,时以为妖焉。”

大概因为司马伦那个眼上的突出物生得特别大,被人嘲讽好像是戴了一个大号的遮阳帽。不过从出土文物来看,鲜卑人的帽子的确长得很像他们的房顶。

第六种说法:屠苏是一种药酒。 这种说法有人说源于明朝人在《幼学琼林》中对“元日”的介绍,不过“屠苏酒”产生的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晋朝时期,所以并不算是明朝人的“发明”。

二、“屠苏”到底是什么?

好了,前面已经说了六种关于“屠苏”的解释。那么,“屠苏”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照前面的线索来推断,“屠苏”很可能是一种古代源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巫术”活动而产生的“药散”。

后来这种“药散”根据汉人传统,被拿去“泡了酒”,于是又诞生了一种名叫“屠苏”的“药酒”。让我们来想法一下“屠苏”一词,诞生的完整过程。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宋书·索虏传》中说,拓跋焘有一次点因为居住的房子倒塌被压死,书中称他住的房子为“屠苏”。拓跋焘是南北朝时魏朝的第三个皇帝,他住的房子是什么样子呢?

拓跋是一个鲜卑姓氏,北魏时期鲜卑王室居住的并不是茅草屋,而是一种圆顶大盖的木结构房子,有一点像北京的天坛。

我们都知道,北魏时离西晋时代很相近。正是在司马氏的西晋灭亡后,中国才被分成了南北朝,于是才有了北魏的诞生。

所以我们就可以以此推测出,在晋朝司马伦生活的年代,很多人其实是见过鲜卑人居住的“屠苏”的。

又因为司马伦眼上的突出物生得又圆又大,“盖”住了一只眼,所以才会有人编写童谣,把他的这个突出物,形容成了草原上遮天障日的大盖房子。

在经历了南北朝时代以后,隋朝又统一了中国,随后出现的唐朝到达了中国民族融合的巅峰期。四方万国的人纷纷来到中原,与汉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于是在这个时期,或者在更早一点的时代,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和各种风俗就传进了中原。

因为鲜卑这个民族后来又融入了汉族,所以鲜卑宫廷的一些药方子,也通过某种方式在汉人当中流传开来。我之所以说“屠苏”可能是一种源于鲜卑王室的药方,并不是无中生有。

前面我们提到过,明代科学家方以智在自己撰写的百科全书《通雅》中指出,“屠苏,阔叶草也”,说明他很可能见过这种草。

《岁时广记》中说“屠苏”就是由八味草药组成的“八神散”,而这八种草药当中的大黄就是一种叶子宽大的草。北魏的皇帝迷信巫术,经常用乱七八糟的草药炼长生丹。

再加上中国古人本来就有在节日驱邪禳灾的驱巫术传统,于是误打误撞,在北魏的宫廷里诞生了这样一种可能让人提清神醒,耳聪目明的方剂。

北魏灭亡之后,有鲜卑宫廷的人来到民间生活。当时他居住在一个小巷子里面,一到过年他就把这个方子拿出来给大家分享。

让大家把药材浸到井水中,第二天再喝下去达到防治瘟疫的目的。结果效果奇佳,口口相传,成为了一帖神药。当时的人不知道这个鲜卑人叫什么,或者说他们原来是知道的。

时间久了就遗忘了,可他们记住了那个“住在草原上的大圆顶木结构建筑物里面的人”,就那个房子叫“屠苏”,草药是从“屠苏”面传出来的,于是人们就叫这个药散为“屠苏”。

鲜卑是游牧民族,他们活动的地方范围很广,甘肃、蒙古、黑龙江都生活过。于是他们的这个宫廷房子也被蒙古人继续下来,并写进了元朝的《大德重校圣济总录》。

这部书简称“圣济总录”,是元代国家官修的宝藏医书。为什么叫“圣济”?古代谁敢称“圣”?我想能称“圣人”的,除了三皇五帝和孔子,就只有古代的皇帝了。

所以这个“八神散”又被称为“八圣散”,这件事这意味着,“八神散”或者是后来人们说的“屠苏”,它就是一个“宫廷御方”。

由于临床效果很好,“屠苏”在民间得到较大范围的传播,成为古代国家官方正式承认的“非处方药”。

再加上我们中国人有“泡药酒”的习惯,随便逮着一样滋补品就往酒里泡,于是就有人把“八神散”制成了药酒,“屠苏酒”就这么诞生了。

好了,现在到了下结论的时间了。王安石《元日》里面的“屠苏”,指的到底是一种酒,还是一座房子呢?

如果你认为“屠苏”是北魏王室的建筑的话,那么答案显然是“否”。王安石再怎么器张,他也不可能用宫殿建筑物来类比农家的居所。

“屠苏”一词在其诞生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最初可能是指一种生长在甘肃、西藏、内蒙、黑龙江等游特地区的“阔叶草”。后来被这些部落的人们发现了药用价值,把它用来治病。

最后它进入了鲜卑王廷的“宫廷御方”,又随着北魏的灭亡,被人从宫中带到了民间,在汉人中广为流传。因为是从北魏王宫“屠苏”中传出的,所以人们就叫这个药方子为“屠苏”。

后来,汉人拿着“屠苏”去泡了酒,并且形成了一到春节就喝屠苏酒的节俗。于是“屠苏”的解释,唯一的答案就是——“屠苏酒”。

结语

在查资料的过程中,看到有很多学者指出,“春风送暖入屠苏”应该解释成春风把暖气吹进了房间里更适合。

如果把“屠苏”解释成“屠苏酒”,那么春风送暖就只能送进王安石的小酒杯了,感觉这个“春风送暖”的力度不够啊。

有人用诗词的“意象”反驳,指出诗家之言,不可深究。 要不然李白的“白发三千丈”,也只能解释成“站在三千丈高的地方,数自己的白头发”了。

中国古人既然有春节喝“屠苏酒”的习惯,那王安石诗里多半就是写的这种酒。没有道理他过个春节,一高兴了就给自家汉人的房子,叫成少数民族的“诨名”吧。

另外,南方人表示我们地方上一直没有供暖的传统,“春风送暖”入“小酒杯”,恰好能让人喝一杯烫酒。

人们平时为了生活在外奔波,难得享受欢愉。只有在春节时才能一家团聚,高兴之余,与家人共饮一杯,让温酒顺着血液迅速流遍全身,令人精神振奋,也算是“春风送暖”的功劳了。

古诗中说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屠苏”到底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这句话取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包含两个信息,一是过年以爆竹开启,还有家家户户换成新的对联,我们现代常说的春联其实就是起源于桃符。

全诗的意思是一声声烟花爆竹送走我们旧的一年,在春天的气息里,我们欢呼,喝着醇美的屠苏酒,新年伊始,春回大地,阳光普照,千家万户都换上了新的桃符,这就是过新年的气氛。如果用镜头来描述,我相信王安石绝对是一个好的导演,以细节描述民俗,迎接新年,点上爆竹,喝屠苏酒,换新桃符,而这些也一直延续至今。

回到题目来,此处的屠苏,我个人认为指的是屠苏酒,为什么有此观点呢?

屠苏酒,是古代过春节时人们时常饮用的酒品,又名岁酒。屠苏其实就是古代房屋的类型,在这里酿的酒就叫屠苏酒。相传为华佗研制出来的。

其实,史书诗词中关于屠苏酒的记载有很多,比如苏辙的《除日》:“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苏轼的《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过年饮用屠苏,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了清代,现代的人们虽然不饮屠苏酒,但是过年饮酒的习俗从来未变化过。而屠苏酒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它的喝酒仪式不同,我们都知道一般喝酒是先敬长辈,屠苏酒是长辈先让晚辈喝,希望小辈快长大,小辈希望长辈留住岁月。

当然,关于屠苏的释义,还有一种解释,指代房屋。因为一个“入”,春风吹进房屋,显得更为合理。而我解释为喝屠苏酒,提出的“入”字可以解释为“入口”,喝下去的意思,也是未尝不可,当然仅代表我的个人观点。

我也查询了一些资料,“屠苏”解释为草舍、房屋,例证也颇多。汉代的《通俗文》曰:“屋平曰屠苏”,北宋的《广韵》:“屠苏,草庵也。”再结合王安石写这首诗的背景,此时正值王安石当权,主持变法,在这一年新年,刚好看到民间每家每户都在忙着过春节,于是联想到变法的新气象,有感而发。那么,把屠苏寓意为春风吹进房屋,吹进人们的家园,犹如改革的春风进了每家每户,也是很合理的解释。、

由此看来,不论是屠苏解释为屠苏酒,还是屠苏屋(房屋、草舍、家园)都是合理的,因而,提出一个观点,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欢迎关注每天读宋词。

相关问答

屠苏 是什么意思古诗?

古诗中屠苏指的是名为“屠苏”的一种药酒,在我国古代有着民间正月初一饮屠苏酒的习俗,这种风俗寄托着古代人民想要驱祸辟邪、防避瘟疫的愿望,据说屠苏酒这种药...

" 屠苏 "什么意思?

【词语】:屠苏【注音】:túsū/sù【释义】:1.草名。2.即罘罳。3.平屋;茅庵。4.帽名。有檐,形状似屋。5.亦作"屠酥"。药酒名。古代风俗,于农历...1...

屠苏 什么意思?

“屠苏”指屠苏酒,古代一种酒名。相传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可以避邪,不染瘟疫。“屠苏”的出处: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屠苏”指屠苏酒,古代一...

" 屠苏 什么意思?

屠苏是指古代一种酒名。相传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可以避邪,不染瘟疫。唐代韩谔《岁华纪丽》的《元日》篇“进屠苏”注:“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

屠苏 是什么意思?_作业帮

[最佳回答]“屠苏”本来是一种阔叶草.南方民间风俗,有的房屋上画了屠苏草作为装饰,这种房屋就叫做“屠苏”.有的书上说,住在屠苏里的人们酿的一种酒就叫做屠苏...

屠苏 是一个词吗?

屠苏,是酒名。古代中国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屠苏酒、胶牙...

古诗的 屠苏 指什么?

古诗中屠苏指的是名为“屠苏”的一种药酒,在我国古代有着民间正月初一饮屠苏酒的习俗,这种风俗寄托着古代人民想要驱祸辟邪、防避瘟疫的愿望,据说屠苏酒这种药...

王安市的《元日》中“ 屠苏 ”、“瞳瞳”、“桃符”各是什么意...

[最佳回答]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

屠苏 是什么意思?

“屠苏”指古代一种酒名。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风俗。相传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可以避邪。出自宋·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

古诗词上 屠苏 是什么意思?

屠苏:是酒名。古代中国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屠苏:是酒名。古代中国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