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礼乐》 祭孔乐器——鼗(táo)鼓、相鼓、柷
鼗(táo)鼓,其状如民间的拨浪鼓。
鼗鼓的形制尺寸是有规定的:鼓面直径18.8厘米,腹径24.9厘米,长20.8厘米,穿在鼓内的柄长140厘米。鼓框左右系绳,绳上拴有铜铃。演奏时高举快速左右摆动鼓柄,使两侧铜铃撞击鼓面,发出“咚咚咚咚……”连贯的碎鼓点,以配合乐章中各句之尾声。
鼗鼓在祭孔奏乐的编制中,历来为两件。虽然鼓不太大,但由于高举而奏,其声居高临下。鼗鼓连续摇击发出与众不同的“拨浪鼓”声响,其音色突出,韵味独特。在乐悬之中,鼗鼓是一种着实令人耳目一新的乐器。
鼗鼓在古代雅乐中应用较早,《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中有“掌凡乐事播鼗”的记载,表明鼗鼓同其他鼓器一样,都是西周盛行的乐器。而且,由于它那种与众不同的声响效果,而备受欣赏。《诗经·商颂·那》:“猗与那与,置我鼗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汤孙奏假,绥我思成。鼗鼓渊渊,嘒嘒管声。”另外,《诗经·周颂·有瞽》中说道:“应田悬鼓。鼗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
相鼓,又称田鼓。其形状如现今的细腰鼓。
相鼓与搏拊和其声,演奏时,乐工双手各握一支木槌,分击两端鼓面以成声。田鼓的形制尺寸是:面径13.7厘米,鼓身长38.4厘米,形状好像一个直筒,在非演奏时间时把相鼓置于木架上。别看它形状简单,但却是孔庙祀典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纵观我国的鼓器种种,虽无固定音高,但它是以其形制、构造以及击法的不同,而各显特色。
鼓器在孔庙乐舞中互应和鸣,为气宇轩昂的释奠礼仪增辉添彩。
柷(zhù),又名“椌”(qiāng),古代打击乐器,属八音之一木类。
柷的形状犹如木斗,上宽下窄,用木棒撞击其内壁而发声。考其奏乐之先,之所以用击柷为起乐信号,其原因是“柷”字与“俶”字同义,“俶”即开始的意思。
刘熙《释名》说:“柷以作乐”,击柷是作为雅乐开始时的起拍。《尔雅·释名》:“所以鼓柷谓之止。”郭璞注:“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挏之,令左右击。止者,其椎名。”《乐记·魏文侯篇》记:“然后圣人作为鞉、鼓、椌、楬、埙、篪,此六者,德音之音也。”说明在漫长的雅颂乐史中的柷,是因其“德音”而被古人所器用。按《周礼·春官·小师》中“掌教鼓鼗、柷、敔”的记载推断,早于周代之际,就有“柷”之器名,并被广泛应用于大型乐舞的奏乐之中。
柷器高约46.6厘米,上口四边,每边长约69.9厘米,底边每边长约54厘米。上口四边镶有木框,底部有座,其中一面留有出音孔。孔的直径约15.5厘米,另三面内壁中心处是个突起的圆鼓面以备受击。《文庙丁祭谱》曰:“柷里面黑漆,外面绘五彩山水花卉。四角立柱,漆以金趺。……柄用朱漆,……柄端如意金云头以黄龙绦结之。柷之中,东方图青隐,为青龙;南方图赤隐,为丹凤;西方图白隐,为驺虞;北方图黑隐,为灵龟;中央图黄隐,为神螾。外三面绘山,东一面绘水。水上穿一大圆窍,象日之浮于海。”柷体的彩绘图案是朝廷规定,不得擅自更改。
柷在祭孔合乐中,是以撞击而起乐。当麾幡举起时,击柷乐生用双手掌握“止(椎)”柄,以“止”之下端撞击柷内三面圆鼓处,各击一响,接着有镈钟一响,引发乐起,众乐齐鸣。古代击柷的槌有两种,一者是用“椎”,也叫“止”,就是木棒;一者是用木槌。前者用双手握椎;后者以右手持槌敲击。曲阜孔庙至今尚存的柷器是用“椎”撞击的。
柷和敔,在古代雅乐合奏中,各主首末,谐俪呼应。而柷器则为奏乐中之善始者,是雅乐编制中不可缺少的器物。
选自济宁历史文化丛书《祭孔礼乐》:孔德平 彭庆涛 孟继新
编辑:张博
《说文解字》521课:“拨浪鼓”在古时候叫啥名字?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因为我们的课程是依照《说文》字序依序讲解的,所以生僻字并不跳过,本课依序讲“革”部的六个生僻字:“鞀、[革冤]、鞞、鞎、鞃、鞪”。六个字的详情如下:
1、鞀(鼗)。读táo。《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鞀,鞀辽也。从革,召声。”形声字。本义是鞀辽。鞀辽是古代的一种鼓。另外,《说文》提到鞀的几个异体字:“鞉、[上鼓下兆]”,又提到鞀的籀文字形“[上殸下召]”。现代汉语通行的字是“鼗”。因为有这么多的字形,所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此复字删之未尽者。”
(汉代以前的鞀)
“鞀”现在通行写作“鼗”,就是一种乐器,今为长柄的摇鼓,俗称为拨浪鼓或货郎鼓。汉代以前,鼗鼓有柱子贯穿,用时树立;汉以后改变为现在的形制。《玉篇·鼓部》:“鼗,似鼓而小,亦作鞀。”《周礼·春官·小师》:“掌教鼓、鼗、柷、敔、埙、箫、管、弦、歌。”郑玄注:“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
(后世货郎手中的鞀)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我的种痘》:“一样玩具是朱熹所谓‘持其柄而摇之,则两耳还自击’的鼗鼓。”实际上,这段话最早出自郑玄,不是朱熹,朱熹是引用的。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书影)
“鞀”的小篆写法如图:
(鞀的小篆写法)
2、[革冤]。读yuǎ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量物之[革冤]。一曰:抒井[革冤]。古以革。从革。冤声。”形声字。本义有两个:一说是古代一种量物的器具。另一义说,是淘井取泥的器具。古代是用皮革制成的。有异体字“䩩”。 不论是从“冤”还是从“宛”,都有“屈曲”之义,因为依照《说文》“冤,屈也。”“宛,屈草自覆也。”所以这个字是声中有义的字。
这两个意义可以分开说:
第一个意义说是古代一种量物的器具。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以革为之,犹今之皮尺。”皮尺在不用的时候是需要“屈曲”成一团的。
(老式皮卷尺)
第二个意义,徐锴《说文系传》:“抒井,今言淘井也。[革冤],取泥之器。”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如今日取土之箕,俗称[革冤]箕。”明代方以智《通雅·卷三十四·器用》:“方言:篮曰[革冤],武林谓之水兜。”黄侃《蘄春语》:“今吾乡语谓盛泥之畚曰[革冤]兜。”
(柳条编的簸畚)
其实,它是柳条或竹条屈曲之后而成的,所以有“冤”“宛”之义。另外,簸箕盛物之后,往往最终还是要倒出来到其他盛物之器里,所以它有点“冤”,河南方言中,有称簸箕为“傻子”的,也是这个原因。至于为何在“革”部,是因为早期它常常以皮革制成,现代建筑工地上还有用旧轮胎改成的装土用簸箕。
“[革冤]”的小篆写法如图:
([革冤]的小篆写法)
3、鞞。读音有四个:
(一)bǐng。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鞞,刀室也。从革,卑声。”形声字。本义是刀剑鞘。 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十六引《方言》:“(剑削)关东曰削,关西曰鞞。”《诗·大雅·公刘》:“维玉及瑶,鞞琫容刀。”孔颖达疏:“鞞者,刀鞘之名。”一说鞞是刀鞘末端的饰物。戴震《毛郑诗考正·瞻彼洛矣二章》:“刀下饰,乃鞞也。”
(生牛皮刀鞘)
(二)bì。古同“韠(bì)”,指古代朝觐或祭祀时遮蔽在衣裳前面的一种服饰。《吕氏春秋·乐成》:“麛(mí,指初生的小鹿)裘而鞞,投之无戾。”穿着鹿皮衣又穿蔽膝,抛弃他没关系。清代毕沅《校正》:“韠字旧讹鞞。案:当作韠,与芾、绂字同。”
(韠[绂]位置示意图)
(三)pí。用法有二:
(1)通“鼙”。鼓名。《集韵·齐韵》:“鼙,《说文》:‘骑鼓也。’或作鞞。”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鞞,假借为鼙、”
(2)同“郫”。县名。秦置。在今四川省成都平原中部。《集韵·支韵》:“郫,县名,在蜀,或作鞞。”
(郫县豆瓣)
(四)bēi。专用于“牛鞞”一词。古县名。汉置。故城在今四川省简阳县东。《广韵·支韵》:“鞞,牛鞞县,在蜀。”《汉书·地理志上》有载。
“鞞”的小篆写法如图:
(鞞的小篆写法)
4、鞎。读hé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鞎,车革前曰鞎。从革,艮声。”形声字。本义是古代车箱前面的革制遮蔽物。《尔雅·释器》:“舆革前谓之鞎,后谓之笰(fú,车后遮蔽物)。”王引之《经义述闻》:“鞎,车筜也,以革为筜,则在前者谓之鞎,在后者谓之笰。鞎之言限也。限隔内外,使尘不得入也。”《诗·齐风·载驱》:“簟茀朱鞹。”孔颖达疏引李巡注:“舆革前,谓舆前以革为车饰曰鞎。”前帘低垂红皮蒙。
(鞎的大致位置)
“鞎”的小篆写法如图:
(鞎的小篆写法)
5、鞃。读hóng。《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鞃,车轼也。从革,弘声。《诗》‘鞹鞃浅幭(miè)’读若穹。”形声字。本义是车轼中段裹扎着的皮革。 “鞹鞃浅幭”出自《诗·大雅·韩奕》,是指用皮革裹扎车轼中部,虎皮浅毛覆盖着车轼。包裹着虎皮的车轼,说明车装饰得非常好。
(车轼的位置)
王筠《说文句读》作“车轼中靶”。靶指鞔,就是裹扎(见517课)。车轼中段是人所凭轼而以手把持之处,所以扎以皮革。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以去毛之皮鞔轼中人所凭处。”意见相同。
“鞃”的小篆写法如图:
(鞃的小篆写法)
6、鞪。读音有两个:
(一)mù。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鞪,车轴束也。从革,敄声。”形声字。本义是车辕上绑扎加固的皮带。也作为装饰。 如图所示的车轴饰。
(鞪)
徐锴《说文系传》:“以革束车轴,制其裂也。”这里的制,指制止。古代的车轴,为了防止裂开,就用皮革裹束,就是“鞪”。桂馥《说文义证》:“此与木部“楘”音同义近。楘谓辀(就是车辕)束,鞪谓轴束。”王筠《说文释例》:“鞪、楘一字,束之者革,所束者木也,故两从。”都是用皮革裹束木头。只是部位不一样,所以成了两个字。
《诗·秦风·小戎》:“小戎俴收,五楘梁辀。”这里用“楘”,指车辕,战车轻小车厢浅,五根皮条缠着车辕。
(二)móu。读音出自《广韵》。专用于“鞮鞪”一词,即兜鍪。头盔。《广雅·释器》:“兜鞪谓之胄。”王念孙《广雅疏证》:“鞪、鍪并通。”《汉书·韩延寿传》:“令骑士兵车四面营陈,被甲鞮鞪居马上,抱弩负籣。”颜师古注:“鞮鞪即兜鍪也。”命令骑士兵车在四面布阵,披着甲衣佩着头盔骑在马上,抱着弩背着籣。
(头盔)
“鞪”的小篆写法如图:
(鞪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521,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相关问答
鼗 是什么意思?鼗是就是拨浪鼓的意思。鼗,读音:[táo]部首:鼓五笔:IQFC释义:两旁缀灵活小耳的小鼓,有柄,执柄摇动时,两耳双面击鼓作响。俗称“拨浪鼓”。鼗是就是拨浪鼓的...
觌、氅、餮、 鼗 、曩、磲、蕤、颥、鳎、鹕、鲦、鲻、耱、貊、貘、鍪、籴、耋、瓞、耵属于汉字吗?觌(覿):简体字,相见。氅:大氅,大衣、披风。口语中十分常用。餮:饕餮传说中一种食量很大的野兽,常用来形容贪吃鬼或贪婪之人。鼗:小鼓,拨浪鼓。曩...氅:大氅,...
谁给我这几个词语注拼音:叼嘿、觌氅、餮 鼗 、曩磲、蕤颥、鳎...[最佳回答]叼嘿diāohēi、觌氅díchǎng、餮鼗tiètáo、曩磲nǎngqú、蕤颥ruírú、鳎鹕tǎhú、鲦鲻tiáozī、耱貊mòmò、貘鍪mòmóu、籴耋dídié、瓞...
鞉 磬柷圉读音?鞉磬柷圉的读音如下:鞉(táo):这个字在古文中可能指的是一种古代乐器,具体读音和含义可能因时代和上下文而异。磬(qìng):这是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通...鞉...
【劢衄鬯龠笨爝鲎鞲馘蛋饔薹瓞鹾我毹 鼗 痂拶爱罅泶鹨粜你郄鹱...[最佳回答]……把异体字繁体字不认识的字都去掉就行,就是用乱码遮一下真心话而已
拨浪鼓的来历? - YRann 的回答 - 懂得[来历]古老的中国童玩:拨浪鼓拨浪鼓是我国最传统、最古老的玩具之一。直到现在,我们每年在逛庙会的时候依旧可以看到许多卖拨浪鼓的摊子,虽说挑担子...
哪位神人知道这几个词语的读法要拼音:觌氅、餮 鼗 、曩磲、蕤...总算给你找齐了,以下按你给的顺序排列dichang觌氅.tietao餮饕.nangqu曩磲.ruiru蕤颥.tahu鳎鹕.tiaozi鲦鲻.momo耱貊.momou貘鍪.didie籴耋.di总算给....
哪位神人知道这几个词语的读法要拼音:觌氅、餮 鼗 、曩磲、蕤...总算给你找齐了,以下按你给的顺序排列dichang觌氅.tietao餮饕.nangqu曩磲.ruiru蕤颥.tahu鳎鹕.tiaozi鲦鲻.momo耱貊.momou貘鍪.didie籴耋.dieding...
英语翻译劢衄鬯龠笨爝鲎鞲馘蛋饔薹瓞鹾我毹 鼗 痂拶爱罅泶鹨粜...[最佳回答]劢【拼音】:[mài]【字义】:1.努力.衄【拼音】:[nǜ]【字义】:1.鼻出血:鼻~.2.损伤,挫败:败~.鬯【拼音】:[chàng]【字义】:1.古代祭祀用的酒...
拨浪鼓的来历? - 172****3006 的回答 - 懂得拨浪鼓是我国最传统、最古老的玩具之一。直到现在,我们每年在逛庙会的时候依旧可以看到许多卖拨浪鼓的摊子,虽说挑担子的货郎是难以见到了,但是“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