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人改名 正文

子庭 台湾艋舺的年轻人回泉州寻亲,500年前的明朝老宅看呆,美丽的姑娘竟然得叫祖奶奶

台湾艋舺的年轻人回泉州寻亲,500年前的明朝老宅看呆,美丽的姑娘竟然得叫祖奶奶

位于台北的艋舺如今已是知名景点,艋舺的故事正是泉州人在台湾的奋斗故事。有一天,一位艋舺的小伙子吴赞轩在北京求学期间,与祖籍地同宗的女生意外相遇,开启了他的寻根之旅。近日,以王金平祭祖为契机,他回忆了这段寻亲历程,并且在海峡导报脸书后台进行投稿,他希望,自己的寻亲故事能被更多两岸的读者看到。

《客从何处来》吴赞轩

你有多久没看族谱了? 还是你根本就没看过呢? 你祖先从哪里来的? 什么时候来的? 你知道吗? 这些问题我曾多次问自己……现代社会速度太快,我们似乎很少思考一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就像,我们理所当然住在台湾,理所当然似乎成为当代人的通病。

小学时,一次社会科作业,开启了我对于家族的认识。虽然我当时年纪还小,但听着爷爷讲述当年家族的辉煌,至今仍历历在目,甚至在初中的时候,把清朝族谱跨代传给了我,不知道为什么,当年就对陌生的人名与地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次跟着奶奶在拜拜的时候都记得,一开始一定会念到清朝时的祖籍地地址,因此对于地址不仅是在族谱上,在记忆上更是无法忘怀。吴氏家族约于清嘉庆年间(公元1800年前后)渡海来台,世居台北艋舺,主要经营船头行商,来往大陆贸易,累积了不少的财富,同时重视子女的教育,看着玄祖父百年前的资料,那苍劲的字体,时时告诫我们后代,饮水思源,不可忘祖,流传至今,成为家训,也为我的寻根之旅埋下伏笔。

2011年我自北京交换结束归台前,依照惯例,好朋友们都会组织个“散伙饭”为告别校园画下完美的句点。一次在欢送日本友人时,席间介绍了一位朋友给我认识,酒酣耳热之际,我喜爱询问省份,作为彼此聊天话题的延续,这位可爱又娇小的女孩婉萍说到:我来自厦门;爱开玩笑的我不加思索地回应:我来自泉州晋江耶!婉萍惊讶地说:其实我也是晋江的,目前住在厦门,你是晋江哪里的? 我说:磁灶的。这让她非常惊讶——因为那就是她的家乡!

这真是想不到的缘分。我的先祖在两百多年前,离开祖籍地到台北打拼。想不到,在2011年北京的饭局上,会与磁灶老乡相互结识。而且,我们还同宗!于是,我和婉萍相约,有空到祖籍地寻根,这也是我兴起寻根的契机。

两年过去,2013年2月我毅然决然到泉州寻根,带着清朝厚重的祖谱一同前往;婉萍带着她老爸早早就在晋江高铁站等着我,来不及吃午饭便赶到祖籍地:“晋江瓷灶镇”(今福建省晋江市磁灶镇,因“瓷”与“磁”闽谐音,现改称“磁灶”);自五代以来,镇上主要烧制出口瓷器,因此得名,台湾的莺歌烧瓷工艺就是诞生于此,而目前是以吴姓为主的村落。

听从婉萍妈妈的建议,第一站先到镇上最大的宗祠“磁灶梅溪吴氏大宗祠”,我和婉萍在院落中看到老人们正在打牌,由于当地泉州口音比较浓重,发音与台北有极大的不同,我用生疏的闽南语向其询问未果,看来还是得请婉萍当翻译。经过翻译,老人顿时听懂了,因为他没有听过我们家院落的名称,并纸上比划了比划,并建议我到另一个村落的宗祠去打听,距离也不过几百公尺;这里的吴氏宗祠可谓是遍地开花,可见于当地对于宗族观念的重视,途中路过不少大红的闽南院落,许多人还在自家厝埕外晒晾手工金纸,画面令人感到时空的错置,彷佛穿越至清代。

按照老人给我的指引,我们到了“下官路村”上的宗祠,经过了发音与当地差异较大的不成功经验,这回婉萍的妈妈出场了,霸气的用标准泉州腔帮我询问正在宗祠泡茶聊天的老人们,顿时有如看戏一样,大家围着我清代祖谱看呀看,讨论着,于是有个老人惊呼:这不就是那谁谁谁的家嘛,这个祖厝很出名阿。我半信半疑地跟着这位陌生的老人走着,步行五分钟,到了一个用大石头错落堆砌的老宅门口,这是一栋目测几百年的三合院,有两进,厅堂放置祖先牌位,看似颇有时代感,因年久失修故显得有点破败,见到一位年约八十岁的老奶奶正在煮饭。

婉萍妈妈上前攀谈,她也热情地答应,果然没错,这就是族谱上的祖厝“砖子庭”,以前也有不少海外宗亲常回来寻根,过去非常有名,现在年轻人基本都不知道了,他们的确有听说有支脉到台湾去讨生活,至于什么年代就不知道了。老奶奶如此响应,可能是出外打拼的人比较多,祖厝只剩老奶奶家那户还在守护,他们算是我在大陆最亲的亲人了;虽然老奶奶显得淡定,但站在近五百年的明朝老宅前,顿时觉得心里有股莫名的激动,想象着祖先世世代代在这个房子居住,彷佛看到高祖背着行囊前往台湾的画面,也许不知道这一去,便是一辈子,落叶归根在台北。

幼时爷爷曾对我说起,他小时候(1930年以前)曾经坐船回过晋江老家,可见当年往来之密切;至今台北家族堂号上书“梅溪”二字,起初都不知意义为何,后来亲自到祖籍地,看到清澈的“梅溪”,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正是滋养这里的“母亲河”;甚至在玄祖父民国初年的讣闻中,旧居还写着清朝祖厝的地址,祖辈对于祖籍地的重视可见一般。

庆幸的是,寻根的过程平平顺顺,没有遇到任何的困难,几个小时内,就找到祖辈安身立命的所在。必须说,没有祖先对于族谱的重视,一代传一代,传承至今二百二十载,我可能也一无所知,况且这是需要多少人的用心和努力,才会化为现在所看到的祖谱,因此,每每看到祖谱的纪录,心中都无比的敬畏。

寻根对于长辈来说,非富即贵,是需要花“银子”的事情,对于年轻人来说,只是有“血缘”的祖先,甚至名字都不知道。对我而言,寻根的目的不在于寻到什么样的结果,而是希望看一看自己祖先曾经生长的地方,试图解构:“我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将往何去”。现代社会速度太快,我们似乎很少思考一些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就如同我们“理所当然”住在台湾,“理所当然”似乎成为当代人的通病。

其次,我还年轻,我希望做一些很酷、很不一样的事;再加上,如果三十年后这些老人都过世,而我们没有准备好、来不及纪录,会怎么样?很多事情随着时间慢慢推移而消失,记忆也随着一代代的凋零而消逝,或许是杞人忧天,但遥想三十年后也不过如此,而我们是被动因应,还是主动出击?

从小到大,我们的历史往往在背诵进行,而关注的是宏观的国家史,而随着交通的进步、信息的发达以及人才流动的频繁,微观的个人家族史也慢慢方便探寻,但,没有自身的身体力行,也许这些也将成为逝去的记忆。

海峡导报交流中心编辑

家,是天空中最美的一道彩虹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直抵两岸民众心灵深处

光明日报记者 罗旭 高建进 马跃华

“众里寻他千百度,他,是我的根,我的故乡,我的祖国。”在今年海峡论坛上,台湾音乐人陈彼得为自己以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为词谱曲作歌给出这样的注解。歌声未起,台下已掌声雷动。

前来参加海峡论坛的台湾竞争力论坛执行长谢明辉说,海峡论坛内容多元、形式丰富,贴近两岸民间交流所需。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还为两岸交流设置障碍,阻挠台湾代表到大陆交流。但两岸交流的大趋势是无法阻挡的,今年出席海峡论坛的台湾人士仍高达1万多人就是例证。

“回家,就是最好的礼物”

“我是第一次参加海峡论坛,我是中国的台湾人。”这是台湾电视节目主持人黄智贤站在16日的第十一届海峡论坛大会发言席上的第一句话。

黄智贤到过大陆30多个城市,第一次坐高铁过长江、黄河,她落泪了:“原来我真的可以在这里看到中国富起来。谢谢大陆同胞,谢谢你们做到了。”

想到祖先200多年前从福建一无所有的到了台湾,后来两岸曾经长期分隔,她说:“我们这一代要把台湾带回家,不要让悲剧继续,要让两岸结束敌对、消弭分隔、抚平创伤。我们需要彼此联结才能完整。”

回家,回家,这个发自内心的呼喊,是不少台湾同胞梦寐以求的事。这个心愿也一直萦绕在85岁台湾退伍老兵高秉涵的心头。13岁出生在山东菏泽的高秉涵辗转流落台湾,两岸开放探亲后,他陆续将150多位台湾老兵的骨灰送回原籍。

“那些士兵们拉着我的手,他们把最后的愿望托付给了我。我说,如果两岸交流开放了,我抱着你们的骨灰从台湾回到家乡。”高秉涵在参加海峡论坛时说,“我此生有两个愿望,一个是继续送台湾老兵的骨灰回家,最后一个是盼两岸早日统一。”

“以前总以为一定是要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才能回去。我年纪轻,一个人背个包就回去了。磁灶的长辈跟我说,‘回家,就是最好的礼物’。”吴赞轩感动地说。

台湾青年吴赞轩今年第一次参加海峡论坛,但他的故事却在海峡论坛上传开了。带着祖传的族谱跨海寻根的“90后”吴赞轩,儿时从阿公那里得到吴氏家族200多年变迁的珍贵族谱,从此对族谱上的祖厝“磁灶乡砖子庭”魂牵梦萦。于是,他带着阿公的族谱回福建晋江磁灶镇寻根,并在当地宗亲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家族谱上记载的砖子庭。

热烈的掌声为共识响起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委、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凌友诗在台湾出生,17岁时移居香港,当她骄傲地介绍自己被称作“来自眷村的政协委员”时,会场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6月16日,第十一届海峡论坛·海峡妇女论坛在厦门举行,会场上不时传出的掌声,与论坛主题“激荡家国情怀、促进融合发展”交相辉映。

“今天我们在这里探讨家风,也可以在其中找到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两岸心灵的共同家园,作为中华儿女,两岸应该共同携手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凌友诗动情地说。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家国情怀的培养和认同在于好家风的养成。台商薛清德是第十一届全国“五好家庭”获得者,再过3个月,他在福建平潭安家立业就整整20年了。

薛清德1964年出生于台湾彰化县,他说老师曾教育他们说,身为炎黄子孙,应当做个好学生,认真读书,长大后成为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在座各位,赞同出生在台湾的我们与大陆十几亿同胞是炎黄子孙、同样是中国人的,请给予赞同的掌声。”他话音未落,会场就爆发出热情的掌声。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当一个稚嫩的童声唱响终场曲目《我和我的祖国》时,会场里又一次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在大陆,全世界都看得到我们”

“只要你用心、尽心,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就一定能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的台籍青年教师林承铎于海峡论坛上分享自己的想法。

如今,在工作上,林承铎获得学生、学校以及专业领域的认可;生活上,他也在大陆收获了爱情,成了家,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可谓是“两岸一家亲”。在林承铎看来,近年来,大陆为台湾青年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让像他这样的台湾青年在大陆生活、求学、就业、创业等各方面更加便捷。

作为海峡论坛重要组成部分的两岸人才机构合作洽谈会,已步入第4个年头。在今年两岸人才机构洽谈会上,59位台湾特聘专家、专才领到了证书。

来自厦门市明晟鑫邦科技有限公司的璩泽中是此次的台湾特聘专家。璩泽中感慨地说,正是由于厦门强有力的人才政策召唤,让其带着团队在厦门扎根。公司落地厦门后,已获得省、市两级人才扶持资金1150万元人民币。4年来,其芯片模块封装产能不断递增,2018年整个企业的产值规模已是初创时的4倍。

今年,报名参加海峡论坛的台湾民众中“首来族”占40%、青年占50%。大陆用新眼光、新视角协助台湾青年融入大陆发展,融入“中国梦”的筑梦、圆梦过程。

2016年,来自台湾桃园的范姜锋找到大陆合伙人吴小贵,创办了厦门启达台享创业服务有限公司。“我们协助、接待了超过七八千名台湾青年来闽交流考察,主导超过150个项目,协助台湾青年申请了超过600万元人民币的创业补贴。”范姜锋说。

去年范姜锋成为首批获得“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的台湾青年,并获两岸交流“最佳摆渡人”称号。

在海峡论坛大会上,范姜锋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故事。端午时,范姜锋在台湾遇到一位岛内小伙伴,对方感谢他给了自己在大陆继续打拼的动力和勇气,并说自己永远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在台湾,我们看不到全世界。但在大陆,全世界都看得到我们!”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2日04版)

相关问答

男士标准人中长度为多少?

超过0.3厘米就是长,反之则短。人中标准长度是12至19毫米,人中长度小于12毫米,则视为人中长度偏短,人中大于19毫米,则视为人中长度偏长。人中,上唇上方正...

人中18毫米算长么?

不算长,标准长度人中标准长度是12至19毫米,人中长度小于12毫米,则视为人中长度偏短,人中大于19毫米,则视为人中长度偏长。人中,上唇上方正中的凹痕,又名...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画僧”?

唐代著名的画僧应首推唐代中期的道芬,他是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擅长山水、松石,常为江南等寺院创作壁画。诗人顾况有《稽山道芬上人画山水歌》道芬的弟子...

相关推荐